“四位一体”文化扶贫公益项目的效果及发展路径探析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为例

2019-03-22 11:34韩桢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云岭四位一体服务队

韩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近年来,在党的扶贫倡导和高校的引导下,大学生在寒暑假通过下乡支教、志愿实践等方式,传递知识和正能量的思想。一大批青年大学生通过支教教育普及培养更多知识分子,提高贫困地区整体文化水平,拓宽贫困群众视野,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下简称“中南大”)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积极参与文化扶贫实践,在云南梁河县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专题调研,取得了相应成果。

1 “四位一体”文化扶贫项目的现状及主要运作形式

1.1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文化扶贫现状

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西南端、高黎贡山西麓坡阶地中的峡谷地带。梁河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是中国葫芦丝的故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教育是文化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根据 《梁河县2018年脱贫攻坚教育扶贫工作总结》,2017—2018学年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7所。其中幼儿园40所(含民办16所),小学65所(含教学点36所),初级中学9所;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校舍建筑面积19.3万m2。在校学生总数24 022人,教职工总数2 133人。但是其他形式的文化扶贫工作缺少亮点,主要以该县团委牵头逢年过节看望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为主,成效不显著。

1.2 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文化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该支教团于2017年以大学生为主导在云南省梁河县推行了 “四位一体”文化扶贫项目,具体项目内容如下所述。

1.2.1 云岭小学堂

该项目旨在发动中南大在校学生,利用网络视频为云岭学子提供远程在线支教帮扶,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开拓当地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使其产生走出去的美好愿望,进而培育其脱贫的内生动力。

1.2.2 云岭知音

该项目通过建立中南大在校学子与梁河一中29名学子一对一结对机制,通过QQ、微信等线上形式取得联系,为对接学生解答生活、学习上的难题,促进结对高中生在正确的方向前行,实现大学梦。

1.2.3 成立云岭(梁河)大学生返乡志愿服务队

该项目组织全国各地梁河籍大学生组成一支有组织的大学生返乡志愿服务队,在梁河县文明办的政策引导下,推动人才反哺,促进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并且成为延续该校研究生支教团参与文化扶贫工作的有生力量。截至目前加入该服务队的梁河籍大学生已超过384人次,该服务队已圆满举办了20多场志愿活动,团队服务工时累计达5 078 h。

1.2.4 云岭红烛

每一位乡村老师都是“最美教师”。该项目为当地在岗教师拍摄照片记录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点滴,作为纪念。该项目还获得了我校专业教师团队的支持。该团队发动自己的工作室成员到梁河为老师们拍摄 “云岭红烛”纪录片。并且广泛宣传我校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志愿服务成果,号召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支教扶贫中去。

2 “四位一体”公益扶贫项目的效果与不足

2.1 项目运行效果分析

2.1.1 激发扶贫对象内生动力,促进当地基础教育建设

一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云岭小学堂”在线支教课程主要面向3~5年级小学生,旨在通过远程视频实现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少因厌学而导致辍学的比例。我们向体验过“云岭小学堂”在线支教的30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我们采取打分制来获取学生对云岭小学堂的评价。在参与调研的30名学生中,1名学生给了4分,29名学生给了5分。说明学生们较喜爱在线课程,比较适应此种教学方法。数据表明,第一期“云岭小学堂”以开阔学生眼界为主,课程主题涉及范围较广,多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日第6版刊登《在线支教:让孩子放眼世界》一文,对此项目进行了报道。

二是填补心理空缺,降低适龄儿童辍学率。由于教师编制稀缺、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新进教师很少,在岗教师专业背景单一。而且由于梁河县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心理辅导需求较多。根据《梁河县2018年脱贫攻坚教育扶贫工作总结》,厌学是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辍学的主要原因。 “云岭小学堂”在线支教一方面能够开拓孩子们的眼界,避免因认识不到教育的长远价值而对知识丧失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开创一个纾解孩子们心结的平台,弥补校园心理教育不足的缺陷。

2.1.2 志愿服务效果明显,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

一是组织建构相对完善,志愿服务实效突出。返乡志愿服务队于2017年2月成立,该服务队云岭助学、助老助残、秘书处、新媒体四个主要部门组成。在人员构成上,云岭(梁河)大学生返乡志愿服务队队员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内高校,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梁河志愿服务点,有利于就近整合资源、回报家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参加梁河县假期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已超过384人次,已圆满举办了20多场志愿活动,参加过各级志愿服务活动数十个,团队服务工时累计达5 078 h。现阶段,该服务队申请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益路同行APP上捐书助学活动。

二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在年级构成上,志愿服务队的队员95%以上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饱满的热情和动力,投入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相对较多。对参加服务队的初衷,半数以上的队员认为是提高自身交往和实践能力、回报家乡、内心满足,充实课外生活。在队伍建设上,服务队在活动策划中重视发动基层队员积极性,群策群力增强团队凝聚力。这些都说明该志愿服务队能够有效吸引大学低年级学生参与,满足学生预期,能够推动志愿服务队可持续发展。

2.2 项目存在不足分析

2.2.1 项目规模有限,传播效应不明显

一是项目规模不大,质量有待提升。第一期“云岭小学堂”在线支教处于试验性阶段,一般选择能够容纳50~60人的教室进行线上授课。授课一般是选择晚自习时间,一节课程时长约40 min,每次需与班级负责老师进行沟通,参与课程的学生不固定。根据调查问卷,第一期云岭小学堂存在场地较小、参与人数较少、教师讲述不清、课堂纪律难保证等问题。此外,由于视频授课设备相对简陋、网络条件不佳,课程传播效果受到限制。

二是宣传渠道单一,传播效应有限。目前云岭(梁河)大学生返乡志愿服务队设有微信公众号“云岭梁河大学生返乡志愿服务队”,志愿活动主要通过微信推文的方式进行宣传,现共有17篇原创文章。但是问卷调查表明89.86%的志愿者通过同学介绍了解并加入服务队,24.64%的志愿者通过浏览服务队的线上宣传加入服务队。同时,服务队中很多队员出生于梁河,所以有15.94%的队员受到政府的宣传影响。有2~3名同学因曾受到过服务队的帮扶而继续延续爱心力量,加入志愿服务队。通过数据可知梁河县政府以及服务队的线上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2.2.2 资金、人员不足,持续推进难度较大

一是资金缺口加大,部分项目停滞。该校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已结束在云南省梁河县的支教活动,由于缺少后期资金支持、人员管理,“云岭小学堂”在线支教课程暂时处于暂停状态。梁河县教育局等相关政府部门资金紧张难以拨出额外资金给予支持。资金和人员问题成为云岭小学堂持续推进的重要阻碍。

二是激励措施有限,志愿者积极性受挫。云岭(梁河)大学生返乡志愿服务队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中南大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的资金支持、参加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所获奖金。由于发展时间较短,队内资金缺乏,存在志愿者自己花钱做志愿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缺乏明确的奖励机制,现阶段的奖励仅是服务队内部每年度进行评选,但是没有县级肯定,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

2.2.3 沟通对接不畅,供需矛盾突出

一是线下帮扶手段较少,帮扶频率不一。“云岭知音”一对一帮扶的双方以线上聊天为主要对接方式,其次是线上视频、电话,没有学生通过书信往来。同时大部分学生表示有困难时才会与对接的志愿者联系,少部分学生会每月联系一次,极少数学生会三个月或半年联系一次。因此,对接双方虽有一定联系,但由于学业负担、距离较远等因素联系频率并不高。

二是对接双方供需不平衡。该项目主要目标是整合大学生群体资源,关怀当地的留守儿童,以更加亲近的身份帮助梁河高中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难题。但是由于对接双方存在一定的地理距离、文化差距,以及作息上的不匹配,使得沟通的频率和有效性大大降低。在调查中,不少高中生表示希望能够加强与师兄师姐的沟通交流。

3 “四位一体”文化扶贫项目的纵深发展路径

3.1 优化项目内容,尝试项目创新

一是促进项目向成熟化、可持续性发展。以“云岭小学堂”项目为例,学生在问卷中反映,网上授课的形式很新颖,可是课程设置不全面、教学连续性不足的问题制约着项目的持续发展。因此,要尽快总结先进经验,促使项目走向成熟,走向持续化。

二是尝试项目创新。对于“云岭小课堂”项目,可以参照网络授课的先进经验,与直播平台合作,加强课程的延续性。对于“云岭知音”项目,则需要将参与结对沟通的大学生专门化,由一对一模式转换为一对多模式,尝试建立QQ群、微信群,成立班级统一通信制度等,降低项目双方的压力,运用二级传播理论,通过帮扶当地最有希望“走出去”的高中生团体,尝试完成对整体的文化扶贫。

3.2 加强与当地政府互联互通,争取政策支持

一是返乡志愿服务队应该联合当地政府,提高对文化扶贫项目的重视程度,视情况加大对此类公益扶贫项目的投入[1]。贫困地区可投入的资源有限,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重点在于志愿服务队应联合当地政府提高对文化扶贫项目的重视程度,做到物质的、精神的扶贫两手都抓,不可偏废。

二是完善相关激励机制,提高参与志愿者的积极性。由于一些项目的激励机制不明确,关怀不够,志愿者参与度不够高[2]。因此,对于“云岭知音”项目,可以建立项目的量化鼓励机制。给予参与项目的大学生志愿者一定的鼓励,如将答疑时间计入志愿者工时等,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对于整个云岭(梁河)大学生返乡志愿服务队,则需要与当地团委等部门进行协商,提高服务队的积极性。

3.3 挖掘整合盘活资源,实现内外联动

一是开源节流,挖掘整合资源。对于“云岭小课堂”项目,应该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如葫芦丝文化和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开设学校严重缺乏的音乐、美术类课程,弥补当地教育的不足;对于“云岭知音”项目,可以考虑与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合作,更好地为当地高中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同时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对于整个云岭(梁河)大学生返乡志愿服务队,可以考虑发动大学生组建分队,发挥距离近的优势。

二是加强校内外文化扶贫经验交流。在高校扶贫实践的过程中,平台丰富多样,但交流形式明显不足。高校与高校间以及高校与各行业间的交流与探讨有待进一步提高,好的资源或资讯并没有及时得到共享,并未充分利用高校平台来实现资源上的共享以及学校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提升[3]。

3.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度

返乡志愿服务队应当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宣传,增大宣传力度。在多个项目的调查问卷中都可以发现,对项目、对返乡志愿服务队的不了解,既对当地的学生、留守青少年们接受、参与扶贫公益项目产生负面影响,也阻碍了当地有关部门如教育局、团委等与返乡志愿服务队的合作。同时,返乡志愿服务队中的大学生既属于梁河本地人,又属于已经成功接受教育、“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在新媒体时代,如果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加以熟练应用,当然能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更好地帮志愿服务队进行志愿服务。

猜你喜欢
云岭四位一体服务队
悦读之光遍洒云岭 书香云南方兴未艾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云岭“普法列车”开到旅客身边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云岭凭吊
自愿服务队忙到点上了!
春运路上的“花甲服务队”
把最美的花儿献给妈妈: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五老”志愿服务队为青少年办实事解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