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课外实践策略举要
——基于社团文化的考察

2019-03-22 09:26刘伟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诗社团诗歌

刘伟伟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汉语言文学系,安徽 阜阳 236032)

新诗作为我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和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诗歌文化。新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承载着培养学生积极鉴赏态度、提升审美体验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重要载体。一般认为,新诗就是“新文化运动之后诞生的白话文体的诗歌,以胡适、刘半农等为代表性人物,是对传统诗歌的根本性变革,被称之为‘诗界革命’”,[1]其主要特征可以概况为先锋性、创新性、独特性以及对传统的反叛性。[2]新诗不受限于古典诗歌的严整格律,有利于冲破情感表达藩篱的束缚,较为适合当今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故称之为“新诗”。[3]优秀的新诗作品蕴涵丰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对职业高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深远。

一、新诗教学研究现状

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和古典诗歌相比,新诗的地位在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从新诗入选教材的比例,还是从作文考试中新诗体裁惨遭冷遇,我们都可以管窥一斑。[4]关于职业中学的新诗教学问题更是鲜有涉猎,从极其有限的研究来分析,既有研究主要的关注点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学术研讨及理论探索方面

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大多是高校系统和相关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如著名的诗歌评论家、理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吴思敬先生就是杰出代表。他先后举办了2期关于“新诗教学”的专题研讨会,并于2005年4月在《扬子江诗刊》专题刊发实录,随后《天津教育》《江汉大学学报》等先后开辟新诗讨论专栏。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导钱理群先生出版了《语文教育门外谈》《对话语文》等专著数部,就新诗教学、解读提出了真知灼见,对今天的教学仍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也给本文的创作带来了很多启发性的思考。

(二)教法研究及深层归因层面

针对新诗教法的研究成果更多,既有诗歌创作者、专家学者等的深度阐述和理论架构,也有很多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和提升反思。经过笔者的归纳总结,大致情况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领域:一是关于教材层面,主要认为新诗选编的总体数量不够、质量不够、占比太低,急需提质增量、扩大范围,充分发挥新诗价值,积极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审美效果。二是关于教师层面,一般认为高考指挥棒让教师对新诗教学缺乏热情,陈旧的教学理念让教师对新诗教学缺少激情,这是影响教师对新诗教学的两大瓶颈。三是关于学生层面,多数学者认为多元文化冲击了新诗,让学生重视不够;新诗的多元鉴赏体会,让学生心存畏难。四是关于改进策略的层面,学者在既定的研究框架中,从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策略和优化措施。如要在教材中加大对新诗的选编比例、充实修缮新诗的选编题材;教师要改进方法方式,加强诵读引导和写作指导,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等。

上述研究为本文的深入探讨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基本上都是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的研究,偏于宏观的理论阐释,忽视了方法的指导和经验的提炼,更没有关注新诗习作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对职业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研究几不可见。有鉴于此,笔者结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特色校本教材,从社团文化的视角进行切入,以所在单位的教育实习实践基地——阜阳第一职业高中为样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三维”课外实践教学策略探索。

二、宏观视野策略:创意校园赛事

校园赛事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重要形式。阜阳第一职业高中关于新诗方面的校园赛事活动不多,成熟赛事更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因而,诗歌爱好者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与诗歌在校园的影响不相称。

教学实践中,笔者从繁荣社团文化的层面进行了有意识的创意引导之后,效果大相径庭。在带领学生欣赏《乡愁四韵》时,为帮助学生体悟诗情,播放了一首罗大佑演唱的同名歌曲,在孤独忧伤而又苍凉的歌声中,使学生迅速地融入诗歌营造的意境,理解诗人对祖国母亲深挚的情怀,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在职高学生中,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远比诗歌更受欢迎。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新诗学习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有创意的诗歌赛事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和比赛参与意识。比如,在学校一年一度科技文化艺术节的诗歌朗诵比赛的展示环节中,笔者就尝试从环节优化入手,在爱国主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之后,设计了经典歌曲《祖国颂》《我的中国心》等等,反响良好。通过诗与歌的共同作用,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感染。

其实,很多诗歌都可以和音乐结合起来赏析,如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与罗大佑的歌曲《你的样子》的结合,就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那种迷惘、怀疑、反叛而又充满希望和自由的情感表达。通过创意校园赛事,将诗、歌相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强烈兴趣,提升他们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教师在选择歌曲时要严格把关,防止一些品味低俗的歌曲走上课堂[5],这一点在课外教学实践中尤其需要注意。

三、中观纬度策略:固化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之一,形式多样、影响多元,既包括理论学习、学术科技等主流类型,也包括社会公益、兴趣爱好等多种类型,但很多校园没有诗歌社团,更别说新诗社团了。笔者所指导的实习实践基地阜阳第一职业高中,之前仅有1个社团有这个方面的兴趣爱好,且参加人数不多,其规模在整体学生社团中处于垫底位置。为此,有必要让有限的学生社团固化品牌活动,特别要注意保护和引导极少数的诗歌爱好者和创作者。

2017年9月,在笔者的倡议和指导之下,阜阳第一职业高中的一夕文学社在招新之后,以“新老联谊、共话金秋”为题,在安徽4A景区阜阳西湖举办了西湖笔会,借景抒情、自由发挥,旨在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干的舞台。学生以诗歌为纽带,不限形式、不限载体,只要是原创作品都可接受。现场有人套用张宇的《雨一直下》唱出《雨巷》的缠绵悱恻,引人浮想联翩;有人改编故事,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改编成了一则唯美的爱情故事,叫人美不胜收;有人采用场景表演,将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演绎成了一段浪漫擦肩的邂逅,让人记忆犹新。

学生通过参加西湖笔会,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体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和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张扬了个性。这些参与者后来基本上都成为新诗的自发爱好者和社团的骨干。

四、微观视角策略:分层激趣引导

新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以及作品营造的意境美,会使读者因心境的异同而有不同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往往很难简单地用语言表述出来。这个时候,新诗习作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最好的路径和方式。但是,这种习作引导只能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无法全面铺开。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先挑选合适的诗歌让有兴趣的学生仿写,引导学生在明晰诗歌意象、学会诗歌表达的基础上,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用“诗意”的语言传达出来。

笔者在引导学生仿写时先创设情境,通过对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勾起学生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再引导学生挑选、提炼出自己印象最深的记忆片段的物象,在此基础上经过构思和加工,创作出一篇属于自己的新诗习作。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渐渐熟悉了诗歌创作的方法,有兴趣的同学会进行自觉的诗歌创作。对学生的新诗习作,教师应当本着宽容、开放的原则多批阅、多引导,让学生通过相互修改、相互交流来营造浓厚的新诗创作氛围,鼓励学生用新诗表达自我,提高想象力、创造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在新诗单元的教学完成以后,或者在社团活动以及课后交流中,看到学生因情感萌动而诗情踊跃时,笔者便鼓励学生试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帮忙修改或者推荐至校刊、晚报之类,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后会更加激发创作热情。

学生对诗歌创作本身并不排斥,从某种程度上还有一种“成就欲”的成分。学生创作的诗歌内容大多取材于生活的感性认识和思考,多以情思萌动为突出主题,字里行间流淌出青春气息。他们时而欢笑,时而伤感;有的思考,有的赞美;有深情的流露,也有冷静的批判。诗歌将他们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充分展露了出来。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新诗理论教育,再加上平时练笔的机会有限,学生在诗歌表现手法上比较单一,比如语言直白,也有“无病呻吟”或“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亟需加以引导。另外,在实践中,学生的诗歌习作较多地呈现散文化的特点,充斥大量网络词语,特别值得关注。

五、结语

新诗教学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传承美的过程,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心灵塑造,更关系着华夏诗歌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阶段的新使命,而诗意的涵养正是其中应有之义。职业高中的学生正处在爱诗学诗的年纪,让他们的诗情诗性不被泯灭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要通过阅读诗歌、鉴赏诗歌、创作诗歌,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里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心灵;通过诗歌助力他们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眼前。故此,语文课堂热切呼唤新诗的教育。在理解基础之上的诵读是感悟诗歌的起点,理性与诗化的教学有益于教会学生探寻诗歌的美妙,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加上丰富的课外教学实践将助力于职高学子的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新诗社团诗歌
诗歌不除外
缤纷社团
新诗之页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诗歌岛·八面来风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新诗画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