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惠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响应和支持。在自由贸易、合作共赢等理念下,沿线国家纷纷与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对企业而言,“走出去”既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国际化竞争和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财务投资损失,遭遇税收风险及法律风险[1]。因此,企业“走出去”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精通国际规则的英语人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企业“走出去”。本文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路径,以期更好地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服务。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参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贸易合作。我国企业“走出去”一方面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售产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独资子公司或者合资子公司,开展各类业务。企业“走出去”涉及巨大的翻译需求,翻译从业者要将相关文字信息内容加工成与“走出去”目的地相吻合的语言,以便当地的客户和产品使用者理解和接受[2]。
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丰富的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企业对外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应当为企业“走出去”做好服务,为企业“走出去”培养丰富的英语复合型人才。英语人才要有国际化视野,懂得国际规则,英语水平和能力过硬,专业素养高,心理承受能力强[3]。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必须充分熟悉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能力培养。“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增加。[4]因此,高校应当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进行人才知识结构更新,以适应企业“走出去”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1.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为了服务企业“走出去”,英语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口译或笔译。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普遍开设国际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贸易英语等课程,并根据“一带一路”倡议重点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掌握财经、法律法规等知识,提升学生的翻译和理解能力。不足的是,高校开设的课程设远不能覆盖企业财会、工程项目管理、涉外法律等专业知识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2.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国际化“双师型”教师缺乏
在企业“走出去”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还应当熟悉国际企业运行规则。高校应聘请精通英语并活跃在企业“走出去”一线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授课,通过其实际工作经验帮助学生提升实用英语能力。然而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所处的行业及东道国的法律、税收、财会等专业知识不够熟悉,翻译不准确的情况时常出现。此外,高校与企业没有共享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导致高校国际化“双师型”教师数量匮乏。部分高校,尤其是外贸型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地方高校缺乏实力强的“走出去”企业,制约着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3.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企业发展需要
为了服务企业“走出去”,高校应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反映企业的需求。当前高校虽然在根据“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课程设置和调整,设置外贸函电、财经英语翻译、旅游英语翻译等课程,但这些课程不一定是企业迫切需要的。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以英语语言及文化交流类为主,着重阐释文化态度以及文化翻译技巧,会计、工程、法律、财经、农业、贸易等领域的英语教学不充分,导致学生缺乏专业思维,英语口译和笔译的效果不理想。英语人才翻译出来的成果难以让目的国的客户或者合作方理解和接受,企业“走出去”进展缓慢。
4.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协同培养机制不完善
为了服务企业“走出去”,英语专业需紧扣英语人才培养要求,为企业培养笔译和口译人才。这离不开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协同培养是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可靠途径。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与企业协同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耦合不深。高校联系的实践教学基地虽然也从事英语翻译,但与企业“走出去”没有多大关联。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并不能够学习国际事务规则,也接触不到“走出去”的企业财经、法律等实务翻译,这制约着学生国际综合素养的提升。部分学生在实践单位的实习存在“走过场”现象,协同培养效果没有发挥。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高校英语专业授课教师的交流脱节,两者并没有就学生的个体能力培养进行查缺补漏和针对性提升。此外,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和改进不到位,实践教学评价形同虚设,对实践教学乃至整个英语教学改进的反馈作用没有发挥。
1.推进订单式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的用工需求,高校英语专业应当深入推进订单式培养。为充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高校英语专业要通过向合作企业以及区域内“走出去”的企业骨干人员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访谈等方式,及时梳理企业用人需求方向、能力要求,对教学大纲和课程进行适当调整。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要建立快速反应队伍,配备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引导学生跟上快速变化的用人需求市场。高校要根据企业的翻译需求,进行财经、法律、社会政策等专业性翻译教学和翻译强化训练,帮助学生补齐能力短板。
2.发展“双师型”英语教师,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英语专业教学要想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必须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要精通英语,并具备国际企业工作经验。高校与企业应当深化校企合作,引进企业一线员工到高校进行教学,构建校企共同体“双师型”教师队伍[5]。高校可招聘有企业工作经验、有一定外语口译及笔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本校教师队伍中,这些具有企业一线经验的教师可以开设翻译实务课程。地方高校要联系到一线“走出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有计划地进行师资能力培训,利用主题讲座、在线学习等方式,聘请企业骨干人员进行教育指导;分批次选拔教师到本地或“走出去”的企业挂职,提升双师双型能力。
3.根据企业“走出去”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和调整
高校英语专业要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这些课程一部分以通识课程出现,另外一部分以选修课出现。通识性课程可设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教程,包括文化翻译和文化礼仪;选修课主要包括“一带一路”企业业务翻译课程,如会计翻译、法律翻译、文化翻译等。“双师型”教师要加强学生专业思维培养,引导英语人才掌握一定的财经、法律等知识,学会以企业管理为导向进行专业思考,降低和避免企业“走出去”可能的风险。
4.校企协同合作提升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使企业更好地“走出去”,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融合,协同进行实践教学。高校要与企业,尤其是“走出去”的企业共同研究实践教学内容,列出实践教学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分阶段逐步完成。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要重点督促学生参与企业翻译实践,积极与外国客户进行口语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查缺补漏。根据学生能力短板向高校授课教师进行反馈,共同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案。高校和企业应当深化个性化实践教学,并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和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融入世界,“走出去”的企业将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去”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和综合。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不能固守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要探索“英语+专业方向”的全新教学方式。目前不少高校开设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和旅游英语等课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要在这些探索的基础上适应不同企业“走出去”的教学课程体系,补足英语人才能力短板,助推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