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

2019-03-22 07:00刘广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水区滨水景观设计

刘广军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1635)

水与人类存在极其密切的关系。水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1]。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大多在水域边兴起。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与江、河、湖、海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滨水区景观兼具自然风景和人工景观,其设计的好坏对城市景观环境有重要影响。

1 城市滨水区的历史发展

人类在早期文明便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古埃及地处炎热少雨的非洲东部,大部分地区都被撒哈拉沙漠覆盖。然而在这片荒漠里有一条流向地中海的尼罗河。早期的古埃及城镇均沿尼罗河分布,尼罗河便成为古埃及的生命之河,是古埃及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如纽约、悉尼、威尼斯等也都因为地处滨水区有着便捷的交通运输而成为经济发达的城市。

工业革命以后,各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城市滨水区在城市建设中得以迅速发展。在工业化发展的大力推动下,城市港口、码头等水路运输繁荣起来。以工业制造和物流加工为主要目的的滨水区建设,通过设立码头、船坞、厂房、仓库等滨水区标志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基础[2]。

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的城镇化步伐加快,一些发达城市的规模再度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城市中心地段也没有工业交通设施和港埠的容身之地,城市滨水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外,现代航空、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使港口对城市的重要性日益减弱,滨水区逐渐被废弃[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和改造,世界各地掀起了城市滨水地段的再开发热潮。原有的工厂、仓储区、铁路站场等占据空间较大,且地处城市核心的位置,这使得城市空间利用越来越紧张。那些曾经被废弃的滨水区,却为人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经过精心的调整和改进后,滨水区又展现出昔日的繁荣景象,成为具有城市空间功能转换的最佳区域。如今城市滨水区是不可多得的可利用资源,再度成为城市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的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也逐步发展起来,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厦门等。

2 滨水区景观设计原则

滨水区是城市中弥足珍贵的景观生态空间,是人类渴望亲临自然的生活空间。一个优秀的滨水区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而且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做好滨水区景观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营造城市滨水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环境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拥有自然特征的开放空间在城市环境的调节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建成一个科学合理、艺术完美的城市格局[4]。城市滨水区在城市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整座城市的脉络。因此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是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其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景观效果。这就要求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要与城市交通系统、公共活动空间等一系列城市要素相协调。此外景观的整体性也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要点,由于人类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每个景观片段的简单叠加,而是综合了景观的连续性和可观性,这就要求滨水区的景观空间形式与其他公共空间之间保持一定的联系。通过空间的连接和视觉上通透性来营造既有整体性而又各具特色的空间环境。

2.2 景观特色性原则

滨水区应该致力于形成特点鲜明、观感高度统一的景观风貌。景观特色性原则,应尽力体现本地文化,因时、因地、因具体对象进行规划和设计,并形成色彩、外观、风格等特色。世界各国成功的滨水区设计有很多,其开发和规划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它们都是通过探寻适宜本地区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方案,以求展现当地独特的景观和设计风格。如美国的纽约巴特利公园城滨水区设计,就是从纽约城原有的空间结构中得到灵感,以街区和广场为中心元素将曼哈顿原有的街道网络进行延伸[5],把整个用地分成若干地块,并充分利用滨水区条件设置滨水步行道、公园等一系列公共设施,既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又体现了地方特色。

2.3 循序渐进的原则

城市滨水区规划和建设受到城市经济的制约,其设计方法要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的体现是多元的,可以是宏观上的总体开发战略的部署,也可以是微观上的植物景观的营建。如开发战略的部署,通常是先选取局部地块营造环境景观,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升值,并为后期综合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进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开发建设,最终实现滨水区的完全利用。如横滨在19世纪60年代成为开放贸易口岸,城市也围绕港口发展,20世纪80年代横滨配合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开始针对废弃港口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建计划,最终21世纪未来港的建成将是横滨成为国际性城市转型的重要标志。

3 国内滨水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在改革开放后得以认知和发展。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大城市的滨水区建设初具规模,景观功能和效益明显,中小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也相继仿之。然而在设计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3.1 千城一面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之间文化习俗和历史差异较大,地域特色也各有鲜明特点。因此,滨水区所体现出的景观特征应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而事实上现在各地大量充斥着可复制的工业化景观产品—滨水公园。其内部的造园要素及组合布置基本一样,缺乏场所精神,更缺乏乡愁记忆,不能使滨水区域景观成为城市识别的主要名片,结果难免千城一面,令人厌倦,视觉上审美疲劳也随之而来。

3.2 空间感的破碎

现代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建在原有城市中位置较好的区域,相对来说区域价值也较高。这就导致商业建筑的大量开发占据滨水空间,原有的景观空间不得不让步,逐渐沦为建筑空间中的补充或者消极地块,滨水区域中景观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不强,极易产生空间的破碎感,这样的空间也是成为滨水区域生态系统脆弱的重要原因。

3.3 有待商榷的“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理论传入国内后,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但也有不少设计,动则“非大树不植”“滥用亲水平台和观景建筑”“规则式驳岸和码头大量应用”,将生态设计公式化,结果忽视了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绿色多,水体脏”的局面,加上现代景观大量使用砌块、钢筋混凝土等硬质材料,对区域的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造成极大损害。

4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改进方法

4.1 滨水区促进城市开放空间的形成

滨水区通常沿河流、海岸走向形成带状空间布局,可以设置林荫步行道、文娱广场、绿色植被、雕塑小品等景观,将滨水区与城市空间联系起来,并有效地将自然凉风和水气引入市区,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同时也可以沿滨水带建成城市公园、休闲广场等,并在关键节点上作重点处理,与城市其他绿地元素相呼应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共同形成城市开放的休闲空间,这也体现了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4.2 滨水区景观特色建筑的营造

滨水区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最能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对滨水景观有较大的影响。首先,建筑物的形式风格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要与城市发展背景相一致;其次,要确保沿岸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要保持视觉上的通透性[6]。为了使水域上的凉风和水气引入城市内部,还应控制滨水两侧的建筑高度。再者要处理好观赏视距与建筑轮廓和景观天际线之间的关系,做到整体印象、局部细腻、细部刻画层层推进,达到处处有景、步移景异。

桥梁作为跨越水系的建筑,在水域空间中占有特殊地位,往往成为标志性滨水景观。也正是由于桥梁跨越空间的特性,因此才能把滨水区两岸的景观联系在一起,达到景观上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另外,桥梁还可以独立形成特殊的景观,起到点睛或标志物的作用。因此重视滨水区的桥梁在城市空间中的形态作用,将具有强烈深远感的桥梁与城市地形、建筑及周围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多维的景观效果[7]。

4.3 滨水区绿地景观设计

在滨水区沿线设计一条系统的、功能多样的公共绿带,构成滨水区的主要脉络,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滨水区的各硬质景观要素如广场、游步道、游艇码头、观景台、景观小品等,要结合不同景观空间对其进行合理布置。此外,滨水区的植物选择应体现生物多样性[6]。这是由于滨水地带的丰富地形形成不同的立地条件,这为植物多样性的选择提供了环境基础。高耸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及地被花卉形成了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不同水深的水生植物形成了特有的湿地景观。这不仅起到突出生态、美化环境的作用,也为市民提供了鸟语花香的娱乐休闲空间。植物的生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景观效果的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既要注重近期效果的体现,又要为之后植物群落结构的建成留有空间,即遵循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 结语

现代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应当在遵循当地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环境形势下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后提出可行性方案。滨水空间作为人的活动场所,既要符合城市总体布局,又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及当地人的行为习惯,使人们产生景观认同感和精神归宿感。因此,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必须以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为主,做到生态与文化、美学、社会效益相结合,达到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水区滨水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对共享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