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2019-03-22 06:15:18胡恒丽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8期
关键词:理论课校企马克思主义

胡恒丽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2019年年初,教育部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开篇即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从七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无论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还是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可以看到这都是对职教改革热点——现代学徒制极大的保障和推动。自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制定实施方案后,五年多的时间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专业深化的基础上作为思政工作者,必须思考思政教育工作在现在学徒的大环境下何去何从。

1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现状

现代学徒制较之于我们发展较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初衷在于将职业教育的规模化与针对性的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民间学徒—企业学徒—职业学校培养三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职业技术人才从个别成长到规模化培养的转型,但是也出现了学校教育实践性不强、专业技术纵深无法深入的问题,现代学徒制的引入和深化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极大的推动。在我国现代学徒兴起的过程中,很多学者积极探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梳理了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已有成果。在分析了德国“双元制”、英国“分层制”、瑞士“三元制”的基础上,探究出一定共性:即在符合每个国家自身国情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校、政府、社会等各方主体的参与合作,形成品格与技能并重的教育体系,并且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对比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实践体系还不完善。现代学徒制的精髓在于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重优势,校企双向支持,相互融入,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共同治学,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才能培养出我们理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但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除了双向支持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外,教学内容中关于思想政治要素的融入这个板块并未探索,这几乎是现代学徒制研究内容中完全忽略的一块。

2 当前思政教育在现代学徒制大环境下的角色定位

目前,取得较好实践成果的现代学徒制大多采用“双主体”育人,“双身份”招生,“双导师”共用,“双体系”标准,“双标准”考核等多角度多维度校企合作育人的方式。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具备科学知识和手工技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两个特征。通过校企在导师、学生、考核、场所等多方面的对接与融合,学生的通识知识与技能基本能得到保证。笔者认为,除了知识及其应用外,现代学徒中还应包括政治、思想素养的培养;除了学校教育中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在校企融合的过程中思政素养的培育其实大有作为。

因此,现代学徒制大环境下同样应本着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精神指导,在做精思政课程,做广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的双重优势,在德育教育上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使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形成自有的角色定位。

(1)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引领者。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话指出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高校面对日趋复杂多变、日益激烈的意识形态领域斗阵的精神指引。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同时作为其支撑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充分发挥对其他社会社会科学科学的引领作用。从深度和广度上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手中,确保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2)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冷,改配方换包装后获得了学生好评的转型后,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还面临着增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增强其学术影响力,这要求马克思主义学科不断丰富和完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更应该从大众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出发,传承与借鉴,吸收与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和大众性,才能确保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正确航向引领者。

(3)准职业人健康成长的引导者。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实际是社会职业人的准备期,在学校里的学习,他们并非单纯地为了成为获得生存技能的劳动者,而应该具备合格公民、优秀大学生和职业人三重身份。这三重身份既要求其具备专业技能与素养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下,认识、了解、领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接受理论并将其内化为自身品质与素养,外化为行为,引导当代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成长发展。这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且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3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发展策略

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现代学徒制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变化的、动态的,随着社会行业、产业的发展动态、根据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满足考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行业企业职业人的双重培养需求。这就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学校外,政府、行业、企业、均可在思政课中融合,展现各具特色的思政特色,全方位立体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1)坚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地位。国家多次发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学分、教学内容、外在保障机制等等方面给予充分又详细的规定,旨在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同样,在现代学徒制的大背景下,仍然应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门类课程的基础地位,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展现其理论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以最清晰明了的途径与方式让当代大学生知马、言马、信马、行马。通过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正确价值观、塑造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2)融入行业精神,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职业院校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但根据德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欧洲等国经验来看,各方主体的广泛合作参与更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因此,除了政府外,职业教育尤其需要与之密切相关的行业协会的支持。职业院校大体分为综合类与专科类,无论如何划分,每个职业院校均可找到与之匹配的一个或几个行业协会。各行业均有其特色及文化,如笔者所在院校体现财经特色,再如工科类院校体现其求精特色等。将行业精神深入挖掘,纳入思政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和校园文化中,形成课程思政的立体圈层,从课堂到课外打造一个仿真的职业素养环境。

(3)深挖文化,将优秀价值观纳入教育教学。现代学徒制成立的首要要求是成立“双主体”育人平台,双主体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在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单位中,大多采用遴选组班和录取组班的方式。因此在现代学徒制的班级中,企业文化成为极为有价值的思政培育素材。挖掘所选企业的优秀文化价值,选择其在行业企业中具有通识性的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仅具备合格社会公民的素质,更能在学校期间培养职业素养,受到企业文化的激励。

(4)展现大师个人魅力,凸显人生价值指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尤为关键,“双导师”教师团队的组建在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上有较好的保证。相较于学校教师以理论见长,企业教师则主要实践见长,因此在企业教师中遴选1~2名,组建校内“大师工作室”,还原最初期师傅带徒弟的情景,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大师”的身上学到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实现技能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充分发挥模范的力量,让大学生在身边的榜样中去探索、去学习、去塑造自己心中的“大师”。

猜你喜欢
理论课校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