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德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青海西宁81000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茁壮成长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教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中也突出强调,应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主体,尊重师生双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实现教学评价的多样化,进而达到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运动兴趣的目的,逐渐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形成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生理能力、心理能力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最终提升国民健康整体水平。
20世纪体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即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具体来说,它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1)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过程中学习与参加体育锻炼,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锻炼成为自己生活中自始至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浸润下,以体育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给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领域提供参加体育锻炼机会的实践活动。
从上述内容来看,学校体育教育只是终身体育的环节之一,是促进人们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最佳场所与主要实现途径,理应得到大力提倡和支持。
学校体育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有计划地组织其参与体育运动,通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等来不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运用多种锻炼方法参加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不管是处于什么社会条件下,都不能够完全摆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与制约,通过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性、目的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应引起全社会和学生家长的重视,给予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
中学阶段学生多处在13~18岁年龄段,是从少年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锻炼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锻炼身体,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水平,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个学习阶段,是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得好坏,直接影响人的一生。
中学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在生长和发育的过程,尤其是女学生对于外界的因素十分敏感,缺乏自信心,害怕失败、担心被同学们嘲笑。
现在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升学考试、在社会及家庭学校的强压下,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运动,更谈不上培养体育运动的习惯。
由于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加上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上体育课时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不强,对体育教学的感受反映到教学中,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厌恶感和疏离感。
足球等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较高,参加的学生较多,体育教师出于安全的考虑,另外受场地器材的限制,阻碍了参与运动的对抗性和难度,致使学生没有锻炼的积极性和锻炼的热情。
教师的技能水平,自身修养、教学水平及教学思维都影响着学生对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若想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体育课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灵活地运用体育游戏等手段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中。在教学中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制订锻炼计划,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否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否具有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学生养成终身学习意识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在日常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值得我们思考。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常规技术动作教学,更是要着眼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与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加强思想教育,让学生知晓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传统示范—练习—检验这一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由被动模仿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观察学生对练习的次数的把握,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使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这对学生今后的体育锻炼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可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应加大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年级篮球赛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
学校可结合自身场地、器材,结合学生的兴趣建立体育俱乐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俱乐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理念,更好地实现锻炼身体的目标,使学生初步养成终身体育理念。
6.1.1 营造趣味的体育教学课堂
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提高终身体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加强宣传力度,使学生正确认识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同时也要根据授课内容灵活地调整,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去学习更多的体育知识与技术,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改变对体育学习的态度。
6.1.2 营造开放的体育教学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所以教师应摆脱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桎梏,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以更为开放、更为多元的教学态度组织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优化体育教学项目,增设热点项目教学。热门的体育项目可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和兴趣,将其运动兴趣得到巩固,也便于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道认可和指导。
6.1.3 营造能动的体育教学课堂
教师应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通过自身探究与体验寻找规律,总结经验,提升体育运动能力。
6.1.4 营造内容丰富的体育教学课堂
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包括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等。在进行常规内容教学的同时,还需不断地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的锻炼方法。
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才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更好地向学生宣传体育文化。具体而言,教师具有相对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即体育专业知识等,可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上述知识,帮助学生实现体育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更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与具体路径,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与体制下,我国中学生肥胖人数、近视人数不断增加,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明显。同时,在升学等压力下,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越来越多,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如何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
中学生体育教育事业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企业、行业组织、体育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应加大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关注,参与到校内体育场馆建设中,与学校合作增加体育项目,使体育教学实现竞技类、全民性、娱乐性体育共同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但可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还可满足全民族,乃至全人类进步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中学体育教学来使得学生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参与终身体育的体育意识,将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切实地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从而有意识地参与体育锻炼,最终为学生实现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