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读者获取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模式自然由传统的封闭式阅览区转变为现在的开放式阅览区,走向大流通时代[1],图书借阅量与之前也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图书馆的定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传统的以管理图书为中心转为以服务读者为中心,不只向读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还包括专业的学科咨询服务、文献传递服务、自助服务等,馆员在不同部门的人员数量及馆员的知识结构都要相应做出改变以适应这一变化。得益于学校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图书馆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馆内每年都新增大量的纸质资源,依据中图法摆放的图书不可避免的要倒架、整架,而且图书馆因为发展规划的调整、内部空间的建设导致各阅览区也有更多调整的可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在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进步,RFID 技术方兴未艾,物联网、5G、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等亮点纷呈,各种新技术与图书馆不断融合碰撞,推动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正在进行中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结合图书馆具体实际情况,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是图书馆不断满足读者需求的有力保障。
我馆目前在用的RFID 设备有自助借还机、24 小时自助还书机、安全门禁和推车式盘点机。每个楼层设置至少一台自助借还机,方便同学随时借还书籍,以前借还书需要到服务台由工作人员手动扫描条形码,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使用自助借还机后,由于RFID 的特性,可以一次借最多9 本图书,极大提高了借还书效率和图书流通率。以往通过磁条充消磁判断图书状态,因为磁条安全性差、识别率低、已损毁,经常发生未借图书被带出馆的情况。相比于磁条,RFID 芯片安全性高、识别范围宽、体积小不易被发现[2],使用RFID 安全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图书未借被带出馆的可能性。
为突出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民族特色,优化馆内空间布局,为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图书馆于2018年12月-2019年4月对蒙文阅览室进行装修改造,笔者参与了蒙文阅览室内图书的下架、上架、运输等工作。将图书运回蒙文阅览室时,大量图书还没有重新上架,但是所有书架每层都已放置图书。于是只能先暂停上架工作,开始倒架,腾出来空书架以放置后面的图书。之后负责上架的馆员又发现新运来的图书索书号与刚上架的图书索书号不连续,而是应该接在前几个已经摆放好的书架的图书后面,遂按索书号找到应在位置,将排在后面的图书倒架之后才将新运来图书上架。
图书盘点是图书馆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核实纸质图书资产有重要意义。传统图书盘点是由馆员人工进行,现在则是使用手持式盘点仪或盘点车通过扫描图书里的RFID 标签完成盘点工作,盘点效率和准确率都得到极大提高。但是盘点车盘点图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因为新书上架是一年当中持续进行的,所以决定了图书盘点不是日常工作,通常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这样的话数据更新就会有一些延迟。其次图书馆馆藏量日渐增加,我馆纸质图书截至2018年底已达150 余万册,用盘点车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需要拿着扫描枪对着图书一一扫过,速度太快还容易产生遗漏,所以盘点工作量仍然很大。再次,馆藏图书始终是自由借还的,很可能盘点时书籍已借出,或者盘点完的书架又有书籍上架,盘点难以做到全面准确。
为了对图书馆数百万册藏书做到有序管理、方便借还,故采用中图法分类摆放。对于馆员或者经常借阅图书、比较熟悉摆放规则的读者来说,可以按照索书号较快地找到目标图书。但是对于很多对分类不是很熟悉的读者来说,仅仅知道一个馆藏地的信息,找到对应的图书还是颇费时间的。而且图书馆面积不变但是书籍数量逐渐增多,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就必须在最顶层和最底层都摆放图书,对于身材较为矮小(高大)的读者查看顶层(底层)书籍就不够方便。另外由于年代的不同,有的图书并没有在书脊贴有索书号,或者有的书太薄,索书号不能被读者全部看到,这也给找书带来不便。还有倒架、换馆藏地但是书目检索系统未更新。
笔者日常工作之一是巡检各楼层的自助借还机,检查其是否能正常使用并及时排除故障。有时从借还机旁的还书架上取一本书测试完后忘记还书就随手放在书架上离开,书被工作人员重新上架,当笔者发现存在未归还图书的时候还要从书架上找出来再还。有一次所找书籍已经倒架,但是系统里的位置信息没有更新,所以又往前后多找了几个书架才找到;还有一次因为是新书被放在新书展区,但是检索系统里只显示为其应在的阅览区,极大增加了找书的难度,用了好几天才找到。其他读者若是遇到自己借的图书遗忘在某处而被重新上架,也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找书。如果有时读者有意无意将图书放错书架甚至阅览区,在一百多万藏书的图书馆里找到一本书无异于大海捞针。
之所以会产生上述问题,其根源还在于无法及时地获取图书在馆信息,包括数量、位置。因此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借助RFID 技术,建设智能书架[3][4],通过图书的RFID 标签获得我们需要的数据。在书架每层的隔板上安装RFID 阅读器,阅读器数量依据书架尺寸、信号覆盖范围和识别能力而定。
由于书架上安装的RFID 阅读器可以一次性获取多个信号,我们可以借助于它快速完成书目盘点工作,工作人员只需要在管理系统选择盘点依据的条件即可,例如地点、类别、上架时间等。对RFID 阅读器编号后,甚至可以单独选择盘点某几排书架的图书,倒架以后能有针对性地快速完成点。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个自动盘点功能,在固定时间完,比如每天闭馆之后,做书目盘点,而且只要计算能力允许的话,实现分钟级的盘点也不是不可能。盘点效率得到质的提升,同时还将工作人员从重复性体力劳动中进一步解放出来。
将图书馆所有RFID 阅读器都编号,系统就可以知道每一个信号的来源,进而得到该信号所在的位置。首先书架自动对书籍进行一次扫描,将读取到的图书RFID 芯片内的馆藏地信息,与获取该信息的阅读器编号作比较,即可判断出图书是否摆错阅览室;通过芯片内的索书号判断图书摆放顺序是否正确。如果两者均确认无误,就将通过阅读器得到的图书位置信息写入RFID 芯片或者系统数据库中;如果A 阅览室的阅读器检查到B 阅览室的图书或图书摆放顺序出错,就标明扫描时所在的位置,并标记为疑似错架图书以便工作人员核实、调整。每天晚上闭馆后进行一次扫描,第二天开馆后将错架图书重新摆放,如此便可以每天迭代更新图书位置信息。读者可以根据在检索系统里查询到的图书位置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图书。
还是以前文所述蒙文阅览室图书上架为例,首先在系统里根据条件筛选出要上架的图书,这个条件可以是馆藏地,也可以是索书号或中图分类法。然后根据索书号对所选图书进行一次顺序检查,若有顺序出错的图书即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其在某个书架的某排第几个位置,以便工作人员将图书按正确顺序装车。接着工作人员利用已经知道的图书和书架数据,在系统的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做一次“虚拟上架”,对书架的哪一格放哪几本书做一个初步规划,供上架人员参考,同时还可以结合采编部门的采书计划统筹考虑,为以后上架的新书在合适的位置留出合适的空间。当图书被运到蒙文阅览室后,工作人员可参考前面做出的规划上架,由于图书的开本不同、厚度不同,工作人员上架时依据实际情况调整图书摆放位置。最后在系统里再检查一遍蒙文阅览室的书籍信息,是否有其他阅览室的书或错架图书。这样一套流程走下来,即可避免前述情况的产生,极大提高了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
RFID 应用于各图书馆已有十多年的时间,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该系统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借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国内外图书馆纷纷探索建立智慧图书馆,力求在新时代下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智能、人性化的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RFID 系统仍旧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技术。
1.若将图书馆各阅览室布置图数字化并集成到系统中,读者所检索的图书位置便能够以可视化的形式清晰呈现。结合GPS 系统或者WiFi 信号位置甚至可以给读者提供到达所找图书的路线,极大方便了读者找书。
2.由于图书馆实行开放式阅览室,馆内图书可以在图书馆任意地点阅读,所以除了各阅览室书架以外,图书还可能被放在书桌、机房、休闲区沙发或其他区域。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应该将阅读器覆盖全馆范围,真正做到无死角无遗漏全面获取图书数据,保障图书正常流通,减少图书遗失的发生。
3.得益于图书馆的智慧化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上来,积极适应时代变化,为读者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也为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力量。
因为笔者水平有限,对RFID 了解还很不够,所以本文只能针对所遇到的问题做出一个解决的设想,缺少具体技术方案,这是本文一大不足,也是笔者今后需要努力提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