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克迪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根据共青团、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的界定,“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①。“社团化”可以理解为“以社团的形式,或将社团作为一种载体”。“学生活动社团化”则可以解释为:“将这种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作为第二课堂的载体”;或者简单的说:“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一直以来实行扁平化的高效管理,深化发展专业化、直通式、服务型的学生工作模式。因此,学院积极探索学生服务中心化,通过中心化服务模式的不断深化推广,让每一个文正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的各方面的事务性问题,都可以直接到相应的中心得到解决和处理,避免了任何事务都要通过班主任这个二传手来传达和解决,就可以帮助班主任从这些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脱身,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专业素质提升指导上来。
与此同时,学院将团委、学生会、科协、社团联合会、奖惩安全委员会等学生组织作为学生服务中心化的有力支撑。目前学院有院级学生组织15 个,系学生组织12 个,班集体205 个,学院通过学生组织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将学生参与学院管理落到实处。通过学生组织常态化参与学院管理,有效的支撑了学生服务中心化的落地。
而学生活动社团化,则是学生服务中心化和学生组织参与学院管理常态化之后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在学生服务中心化和学生组织参与学院管理常态化的情况下,学生组织的定位更加倾向于参与服务师生和学院管理,而其通过举办多种多样学生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承载“第二课堂”育人平台的职责和功能就需要被分担。另一方面,学生组织与众多的社团在举办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重叠、交叉,如果不做一个职责和功能厘清,势必会造成学生活动在人、财、物等资源上的浪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活动的品牌性。如此,转变学生组织职能,在“学生活动的开展”这个事情上做资源的优化整合,让文正学院为数众多的社团承担起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和构建“第二课堂”育人平台的职责和功能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而这也就是文正学院探索和推进“学生活动社团化”的源起和由来。
学生活动社团化之于第二课堂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社团在其中所承担的主体作用,还因为社团以及社团活动所具有的显著比较优势。
首先,在开展学生活动的形式方面,区别于一般的班级和学生组织,社团的核心是“兴趣”,换句话说,“社团就是一个个兴趣的集合”,而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优势也是极为显而易见的。
其次,在内容方面,社团活动都是学生“自愿、自主”开展的,“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很强,这也就使得在社团里面的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而我们传统的第一课堂,更多的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模式。而根据后现代理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发展,人的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去中心、碎片化”的生态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社团这个第二课堂,对于帮助学生延伸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帮助。
社团是开展学生活动社团化的基础。截止2019年10月,文正学院共有各类学生社团79 个,其中思想政治类2 个,文化活动类36 个,体育运动类17 个,学术科技类18 个,志愿公益类6 个。文正学院社团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而且水平较高,其中苏州大学五星级社团3 个,四星级社团10 个,在籍社员5800 余人,覆盖学生比例达48.4%,每年开展各类社团活动300 余次。这些数量众多的、发展成熟的社团,为文正学院探索和推进学生活动社团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学生活动社团化思路的引领下,经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文正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基本清晰的探索路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社团力量办活动”,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明确了三个方向:第一,学生组织和社团都有的活动,整合着办;第二,学生组织有,社团没有但社团可以办的活动,学生组织带着社团办;第三,学生组织没有,社团有,学生组织为社团提供更大的平台办。
沿着这条探索路径,学院社团服务中心近年来不断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大力发展和繁荣社团活动,全面提升社团活动的规范性,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和高层次的精品社团活动,这其中既有面向校内的辩论文化节、话剧之夜、校园球类联赛、社团巡礼晚会、社团文化节、曲艺音乐文化节,也有面向校外的传统文化体验课堂、街舞大赛、争鸣辩论邀请赛、爱心护理院汇演,受到校内同学和校外同行的好评,多个社团和社团活动在校内外评比中取得佳绩,不仅进一步提升了社团发展水平,而且让社团逐渐成为校园内学生活动开展的主体,成为培养学生兴趣,展示发挥特长,提高能力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和重要载体。
注释:
①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 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