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黑龙江职业学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其在校期间成才的关键教育,从初入学开始就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能够清晰认识自我,并且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以此做出详细的人生理想规划,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立足于国家宏观角度分析,将毕业分配制度逐渐转变为自主就业制度。国家政策主要体现在扩大内需、鼓励基层就业以及就业扶持政策等。高校联合国家相关政策,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并且不断优化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合理建设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联合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较受到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起步比较晚,没有掌握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理论,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规律。所以在高校教育机制中,必须有机融合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这样能够使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中承担更高的教育意义。
第一,注重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大学生作为导向,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化理论知识。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基础课程,会直接关联到学生的职业能力积累,还能够有效指导和引领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就业。在课程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中,知识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够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
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导向,注重采用灵活方式传授各项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新媒体技术,以此改善和优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将全新的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当注重性格探索,合理应用职业兴趣理论,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理论以及破冰活动等,注重论述和阐述技能方法,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实际教学期间,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学体验。不再应用“一言堂”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率。
第一,建立和完善服务规划。在探索和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应当从价值观、性格兴趣、求职行动、技能探索以及决策等方面入手,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确保职业生涯规划获得相应的价值导向,从而形成系统化和完整化的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还应当建立指导服务中心,通过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处理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能够使大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当中,从根本上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效性和指导性。
第二,扩展资源路径。由于教学知识不断更新升级,注重优化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通过教师培训、企业调研等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首先,学校内部应当定期组织教学团队报告会;其次,邀请社会上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到学校授课,也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到校园内开展讲座;再者,积极鼓励教师学习同类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最后,可以鼓励行业校友到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第三,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在开展理论课程教学时,必须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福利待遇,并且促使教师参与学术交流以及教学交流培训会,以此加强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还应当提升教师的曝光率,给予相应的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来说,必须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并且积极引进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力度,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效结合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
第一,注重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材料必须具备专业性,并且查阅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的研究方向,注重积累资源和信息。
第二,注重收集职业生涯规划的数据,将其作为教学理论依据。同时,还应当联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研发出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课件和教学模式,以此扩展教师的授课内容,还能够使学生体验和学习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价值,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在实际教学期间,应当以学生作为中心,不能仅仅依赖教师的知识传授。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应当联合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生理思维活动内容,所以高校必须注重教学扶持,以此确保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