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学生记者的培养与管理

2019-03-22 05:39:02李毅淮南师范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5期

李毅 淮南师范学院

“新媒体”(Bew Media)是指互联网时代所诞生的区别于报纸、杂志、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兴媒体,其反映了“万物皆媒体”的理念,具有容量大、时效性与交互性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1]。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内容增多,传播渠道拓宽且传播速度更快,因此基于大学校园学生记者的培养与管理策略势必发生一系列与新媒体特征相适应的变化,以此更好地建设学生记者队伍,并促进大学各项宣传工作及校园文化塑造工作的展开,改善校园学习与生活氛围,同时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以及甄别、筛选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并彰显他们的个性特征、激发他们的潜能。从上述认识出发,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学生记者的培养策略与管理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校园学生记者的策略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构全面宣传工作认知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大学校园学生记者的基础[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所接触的传播内容更加纷繁复杂,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思想意识也更易受到冲击,因此更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增强大学校园学生记者的政治敏锐性,提高他们理解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保证他们能够筛选出兼具时效性和真实性的信息,同时对信息内容做出科学合理的解读,以此实现信息传播水平提高。面向大学校园学生记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他们建构起对于大学新闻宣传工作的全面认知,促使他们理解大学新闻宣传工作的定位及功能,为此,高校应坚持党性培养原则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切实提升大学校园记者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组织专门业务培训讲座,实现实践水平有效提升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写编评方式唯有实现转型,才能符合新媒体之特征及要求[3]。为此,高校在培养校园学生记者时,应着力提高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采写编评能力。高校需组织一系列围绕新媒体新闻采写编评的培训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以及经验丰富而见多识广的新媒体工作者走入校园与学生分享关于新媒体时代新闻采写编评的独到见解以及心得体会,让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给新闻记者带来的影响有更为深刻的感知,帮助他们形成从新闻学视角去看待和分析社会热点事件的能力。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开展相应的新闻采写编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校园记者,并促进他们新闻实践能力提高。培养大学校园学生记者也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注重观察他们在新闻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特质和所擅长的方面,以此让培养更具针对性、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学生记者的管理策略

(一)提高重视力度,完善相应制度

高校应充分认识大学校园学生记者对于本校宣传工作开展和文化建设进行的重要意义,并相应地提高对于大学校园学生记者管理的重视力度,完善管理学生记者的制度,以此有效地将来自不同年级、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凝聚起来,打造一支团结高校的校园学生记者队伍。完善的大学校园学生记者管理制度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责任制度,应明确不同学生记者的具体责任,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各司其职;行为规范准则,应具体规定新闻实践过程中各方面的细节,推动学生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实践走上规范化、标准化之路;绩效考核机制及奖惩机制,高校应定期对学生记者的具体新闻实践进行绩效考核,对于按照行为规范准则完成采写编评且充分履行职责的学生记者给予奖励,对于不按照行为规范准则进行采写编评且存在失职行为的学生记者给予相应惩罚。

(二)加强沟通交流,建设高效队伍

在管理学生记者的过程中,高校还应注重加强与学生记者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新媒体新闻实践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真实想法,关心他们的成长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所产生的困惑。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学生记者交流会议,促进各学生记者之间展开交流,促进校园学生记者内部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提高,并为他们分享最近关注的热点事件和新媒体发展的前沿动态,鼓励他们就这些热点事件和前沿发展动态发表个性化见解和独到看法,并互相就彼此的观点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和意见整合达成共识,进一步增进校园记者彼此之间的了解程度,增强校园记者队伍凝聚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想提高学生记者的水平,就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记者意识到本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价值,并围绕新媒体开展一系列培训和讲座活动,切实提升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实践水平。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高校还应完善校园学生记者管理制度,以此提高学生记者的责任意识,并推动其新闻实践走上标准化道路;应加强与学生记者之间的沟通并增加他们的相互交流,打造一支高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