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刚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微公益,指的是从身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入手,注重积少成多,把微爱心和微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既精且专、小而弥坚的公益力量。新媒体是当前在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方式,一方面传统媒体利用网络技术充分实现了数字化和移动化,另一方面信息传播依托各类智能终端设备和网络平台软件,向用户提供各式信息和服务的全新媒体形态。
新媒体和微公益可以说是具有天然的亲密感,二者结合在一起,逐渐呈现出全新的变化:一是微公益可以通过新媒体更加精准化传播推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源更为复杂的情况;二是微公益通过新媒体传播时更加具备时效性,同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更加便捷地开展线上互动,扩大微公益影响。作为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以上两类情况简直就是量身定做一般,其中的若干要素,在高校开展微公益活动的时候,往往成为影响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其性质就是社会公益类教育事业。独立学院在新媒体视域内进行微公益等一系列志愿活动,本身就带有天然的公益属性。同时,高校是青年大学生的聚集地,这一群体是新媒体时代天然的原住民,也是开展社会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微公益同新媒体结合,恰恰也可助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00 份,收集有效问卷177 份,其中男生占35.6%,女生占64.4%,年级分布情况从大一到大四分 别 为17.5%,26.4%,28.9%,27.2%。进行实地访谈共随机约谈了12 名大学生,男女各一半,都是各类学生社团成员,问卷及访谈内容包括:是否参加过微公益活动、了解及参加微公益的渠道、线上发起微公益的组织及其动机、微公益活动基本流程、线上线下对接、社会效益、互联网与微公益的结合等。
根据有效问卷收集到的统计数据,当前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参与微公益的总体状况,可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大学生运用微博、微信、支付宝及其他平台、软件等工具,对网络募捐、微博转发、在线呼吁等微公益形式给予了极大支持。客观而言,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快,这点在互联网微公益的广泛传播与发展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参与微公益的情怀和意愿,但参与微公益并不意味着只是单纯“转发式”的随手一点。对越发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独立院校而言,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线上与线下互动实践,将十分不利于微公益的发展。新媒体视角下的微公益发展,需要新媒体平台、社会组织、学校、学生团体等各方积极努力,搭建一种“起点低、参与度高”的线下微公益平台,与线上微公益形成良好的互动,积极实现微公益项目的落地实施。
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导致了多元化需求的实现,这是推动他们愿意参加微公益活动的重要原因。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必须建立正确的引导方式。新媒体提供的信息特别巨大,并且呈现出典型的“碎片化”特征,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及价值体系。微公益恰好把这类发散的信息聚拢到了一个主题项目之下,而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理念高度一致,也就为新媒体渠道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新媒体下的学习呈现出了诸多的新变化、新趋势。大学生参与微公益主要集中在扶贫、助学、体育、环保、科技推广、支教、卫生健康、志愿者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专业知识。新媒体与某项微公益项目结合的时候,也正是相关专业知识宣传贯彻学习的时候,可以说正是新媒体下学习的新变化使得微公益可以短期内聚拢起一定数量的人才。作为参与其中的学生而言,也正是在通过新媒体参与微公益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阅历。
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公益氛围,为大学生微公益实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方面通过综合素质考核、评优评先等方式增加大学生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评分权重;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培养大学生公益意识,构建一种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运用各类媒介发展微公益,使大学生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