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丽莎 徐磊 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自然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和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和安全科学,涉及上述内容的图书都可以归类为科技图书。
“十三五”以来,我国政府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对科技图书出版予以扶持,如加大对各种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力度,提高科学技术方面的预算与实际支出,举办各类科技活动等,这些行动都凸显了科技图书的重要性。
出版单位改制转企后,科技图书面临出书周期加快的现实需求,但是科技图书的加工难度大,在追求数量和保证质量这对矛盾下便产生了以下两类比较突出的问题。
为了尽快出书,当前有很多科技图书由作者汇编而成,作者从网络抄袭、摘选内容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网络上的内容繁杂多变,所以其内容质量得不到保证。例如,某本电路类图书,在介绍三极管的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时,给出的公式为=IB/IC,事实上,分子和分母弄反了,应该是IC/IB。又如,某本化学类图书,提到“位于氢元素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硫酸中的氢”,事实上,位于氢元素前面的金属只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而不能置换出浓硫酸中的氢……这些知识性错误一旦传播出去会严重地误导读者,起不到正确传播科技知识的作用。
为了尽快获得经济效益,科技图书编辑难免会采取各种方法以加快出书速度,如简化三审制度、用终审代替编辑加工、用校对代替核红等,然而科技图书中的科学术语、公式、图表等内容众多,如果不耐心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图书不合格率就会升高。根据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的出版物“质量管理2018”专项工作结果,抽查的65 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出版物中,教材教辅类科技图书占10种,比例高达15%,可见科技图书的质量问题不容乐观。
针对当前科技图书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解决。
科技图书的质量,首先取决于选题质量,也即作者的水平。作者水平高,知识丰富扎实,知识性差错自然可以避免;作者水平低,所写内容都是从网上东拼西凑的,知识性差错肯定数不胜数。因此,出版单位应该在选题策划阶段就严格把关,坚决剔除作者水平不高、错漏百出的选题;选题一经采纳,则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使稿件的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
俗语说:术业有专攻。科技图书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专业书籍,必须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科技编辑进行把关。试想,一本介绍集成电路的图书,如果编辑一点都不懂电路的相关知识,如何发现其中的知识性错误?一本介绍会计实务的图书,如果编辑没有一点财务知识,恐怕连里面的计算公式都看不懂,更不可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错误了。因此,出版单位应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招聘力度,聘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千万不能为了着急出书而让编辑出版非自己擅长专业的图书。
科技图书中蕴含的知识广博且随时在更新,如何确保编辑与时俱进?唯有加大对编辑的培训力度。
第一,要使编辑具备质量意识、政治意识。出版单位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编辑明白“质量就是图书的生命”,明白“哪些红线不能碰”。例如,当科技图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历史、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时,编辑要能够提高警惕、小心查证。
第二,要使编辑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编辑的基本工作是加工文字、消除错别字等,而科技图书编辑的基本工作还包括统一术语、规范公式、处理图表、核对引文等内容,因此,出版单位应该加大对编辑基本功的培训,如请业内专家讲解最新的国家标准,请资深编辑讲解编辑加工专业图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第三,要使编辑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科技图书的特点决定了其编辑不仅要具备较好的文字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有时甚至还需要跨专业学习,成为“杂家”,这就需要编辑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主动参加相关培训,主动查找最新国标等。
奖惩制度是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对于出版高质量科技图书的相关人员,出版单位应加大奖励力度;对于因疏忽大意等原因导致出版不合格科技图书的相关人员,出版单位应加大惩罚力度。只有奖惩分明,才能引导编辑朝着追求高质量的方向努力。
科技图书承担着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任,因此其出版质量必须得到重视。出版单位应始终坚持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通过源头抓起、过程监督、结果运用等途径对科技图书的出版质量进行把关,以期为全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正确的引导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