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苏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产品是企业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的生命,而质量则是产品的生命和灵魂。产品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作为图书出版企业的出版社,其所出版的图书就是产品,是出版社的生命线,而图书质量则是图书的生命,是决定此图书能否获得市场占有率和读者认可的关键因素。
思想有自由,学术无禁区,出版有纪律。新闻出版业是我党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出版社的编辑人员要具备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面对各种书稿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书稿的政治导向和思想倾向进行严格把关,如果因把关不严出了问题,不仅会影响编辑自身和出版社的发展前途,甚至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国家的一系列出版规范中规定了图书出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对涉及政治、外交、军事、安全、党史、国史、军史、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敏感问题要特别慎重,注意图书内容是否合乎国情,是否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充分考虑图书内容在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导向性影响。除了这些规定的原则外,编辑还应对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新的导向性问题高度重视。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强,国际间的文化融合也日益加深,大量外来文化涌入我国思想界,不断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而这其中也存在着不利于我国和谐稳定的因素,这就需要编辑在审阅书稿时,对于那些“新思想”“新内容”要严格把关,防止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思想披上学术的外衣出现在图书中,并且流向社会。下面仅就两个典型事例进行阐释。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指以某种方式去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去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社会思潮。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常会以学术研究、学术争论等形式出现,影响面较大,危害至深。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常常会否定中国的革命。他们否定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价值性,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取向及所取得的成就。他们将近代中国一些追求变革进步的行为视为“激进行为”从而加以否定,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一些行为称为“稳健”从而加以肯定。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常常会以“重写历史”的方式来设置理论陷阱。他们以进行“学术研究”为由,设置一些“理论陷阱”,写一些所谓的翻案文章,甚至提出要“重新评价”和“重写历史”,从而去否定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对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先进人物进行丑化,相反,却将那些阻碍历史前进的人物和势力置于历史舞台的中心。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把中国纳入西化体系,推进中国的全盘西化。他们的主张不同,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如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妄图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等等。
综上所述,编辑在审阅书稿时,对于此类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严格把关,避免书稿中出现具有隐蔽性的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
新儒学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内容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对现代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观点本身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否定儒学思想的积极作用,然而我们也不能过分去夸大它的作用,抬高它的地位,甚至将其上升为指导思想的高度,从而去否定和排斥马克思主义。当今社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打着宣传传统文化的旗帜,实际上是要复辟封建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混淆视听,动摇我党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对于这一问题,编辑在审阅书稿时要格外重视,把握好正常学术研究的分寸,防止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导向性问题,从而给自身,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很多带有导向性的问题都极具隐蔽性,容易被编辑所忽视。因此,编辑要与时俱进,不断地积累新的知识,在审阅书稿时能够从源头对政治敏感性问题和思想倾向性问题进行把关,优化图书的内容质量,将优质的图书呈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