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莎莎 宁波财经学院
记者型主持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既要担任主持人的职责,即负责节目环节的启、承、转、合,也需要进行大量的新闻调研、采访、报道、访谈等工作。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型主持人口语传播的媒介语境可以概括如下:首先,新闻传播方式“全媒体化”,记者型主持人要兼顾策划、文字采编、音视频摄制等环节,随着移动新闻直播日趋常态化,记者型主持人工作的机动性越来越强,需要具备更加完善的采、编、播技能;其次,新闻传播内容“分众化”,新闻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更多地取决受众需求,针对一部分特殊受众进行的专业领域新闻报道大量涌现。
新闻传播渠道、方式、形式的多样化,要求记者型主持人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善于发现新闻获取第一手信息,并且要对新闻信息进行整合、解释、评论,从而更高效地将新闻内容传达于受众。
解释性新闻,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常见形式,也是媒介融合背景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它除了告诉受众是什么新闻事件(What),还需要讲清楚为什么产生这一新闻事件(Why)以及新闻事件如何具体展开(How)等,具有普及知识教育大众的作用。
记者型主持人不仅要及时、准确地传达内容,同时,也要了解受众心理,引导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新闻全方位的深度新闻报道,在关键的社会议程上吸引公众的持续关注,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融媒背景下,播音主持工作的传播渠道多样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从业人员新闻素养的提升,为构建一个良好的新闻环境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①。
科技的发展为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形式创新带来了多种可能,例如:VR 新闻、数据新闻、AI 新闻主播,这些都是新闻内容个性化传播的手段。此外,主持人独特的主持风格,也是新媒体平台的新闻节目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个性化传播,要求主持人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表达方式更加契合新媒介语境,与搭档、嘉宾和不同受众进行良性互动,构建健康的新闻话语空间。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内容生产推崇专项领域的个性化传播,为关注某一特别领域的受众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服务。
现阶段记者型主持人的工作正面向新旧媒体交融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媒体利用其权威性强的特点,保证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新媒体则借助其时效性和趣味性来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因此记者型主持人要结合具体语境,加强新旧媒体的关联和互动,从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实现新旧媒体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融合发展,在吸引观众对新闻注意力的同时,增强新媒体的公信力,构建出更高效的新闻传播体系。
一般情况下,记者型主持人的口语传播过程,主要表现为人际沟通的形式,但其传播行为仍属于大众传播范畴。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型大众媒体,其传播过程绝非讯息在传受者之间的单向流动。
记者型主持人与搭档、嘉宾、观众之间的互动形式包括并不局限于图文评论、弹幕、电话连线、网络音视频连线、赞赏等形式。记者型主持人需熟知并充分发挥新兴媒介互动性强的优势,同时增强对节目把控的能力。
融媒体背景下,移动新闻直播已属常态,常见的移动新闻直播可以分为重大新闻报道、突发新闻报道、专题新闻报道等三种类型。
第一,对于重大新闻报道的直播,记者型主持人要重视前期工作,与其它采编人员充分调研相关新闻背景,提前熟悉新闻现场,重视即兴口语传播的广义备稿。第二,对于突发新闻报道,“记者不仅要观察自己看到了什么,还要随机应变,根据现场取景、镜头表达、语言表述,决定想让观众看到什么”②。记者型主持人要充分依据个人对新闻现场的观察,新闻当事人和目击者的采访,同时尽可能利用幕后人员的调研信息,必要的情况下增加与其它工作人员之间的连线,既要充当观众的眼睛,也要跳脱出个人视角,尽可能地展现全时空视角下的新闻事件。第三,针对专题新闻报道,在直播前要尽可能减少知识盲点,配合该领域内的知情人或者专家进行新闻信息的解读,针对专业化较强的新闻专题,记者型主持人尤其需要充分提升提问能力,做足采访准备。
融媒体背景下,记者型主持人的后台行为更多地展现在前台。寻找、确定和说服采访对象,在过去可以由其它幕后人员替代完成,但在移动新闻直播日趋常态化的当下,有时人际沟通的过程也会展现在镜头前,因而,主持人要熟悉“闲谈”“自我袒露”③等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和常识。记者型主持人的人际沟通能力,更多地体现在镜头背后的日常生活中,遗憾的是,对于沟通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在专业的主持人教育领域内仍是缺少的。
媒介融合使记者型主持人的口语传播的媒介语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对于记者型主持人的传播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记者型主持人要顺应新闻生产的需求,发挥大众传播的互动性,重视即兴口语传播过程,强化人际沟通能力,进而提升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果,构建良好的新闻话语空间。
注释:
① 李雪倩.融媒体视域下播音主持的发展[J].传媒论坛,2019,2(18):35-37.
② 蒋欣如.视频报道唱主角 媒体融合显成效——浙报集团抗击“利奇马”台风顯有新意[J].传媒评论,2019(8):14.
③ 秦琍琍 李佩雯 蔡鸿滨.口语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2011(10):5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