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

2019-03-22 05:39:02马健捷吉林艺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5期

马健捷 吉林艺术学院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使电视广播能够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提高电视广播收视率,我国对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播音主持发音和发声问题上,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这对播音主持规范语言标准有很大的难度。下面我们就从新媒体时代下一些专业院校对播音主持语言功力的培养方面着手,对如何提高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展开理论分析,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实质性的帮助。

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背景

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几乎有一半的学校都设有播音主持专业,甚至还有专门的播音主持院校。虽然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众多,但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各大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也就导致从各大院校毕业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水平各不相同,在就业方面也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阻力。在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教学上,许多专业老师都纠结于到底是先训练学生的发声,还是先纠正学生说话带地方口音的问题[1]。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全国各大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发展现状。

在一些师资力量一般的专业院校中,他们采取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跟风教学法,也就是名牌大学用什么方法教学,我们就用什么方法教学,理论上可以认为他们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但在专业角度上,空有方法而没有师资内涵,这完全就是一种“拔苗助长”“盲目跟风”的一种不良习惯。我们以我国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成果最为突出的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它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望尘莫及的,但它的教学方法却被各大普通高校争相模仿。在这一现象中,各大高校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学校专业老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程度,不考虑各个老师的实践经验、教学习惯就盲目学习模仿一流大学的教学方法,反而得不到积极的教学效果,对实际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播音主持专业发声标准分析

在播音主持专业上,《中国播音学》作为一门仍然“年轻”的专业理论课程,它还有很多方面亟需我们完善和改进。在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和教育上,需要的是通过不同老师的想法、意见、实践去一点点的完善补充它,而不是捡别人吃剩下的来用。

《中国播音学》是由中国语言学演变而来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该以中国语言学的教学方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播音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二次升华和创新。比如说,在学习《中国播音学》时,应该根据艺术语言的发展规律来进行不同阶段的学习安排。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是因为这与口语发声的练习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播音主持专业练习发声时,通常要求声音从小腹直贯头顶形成声音的“柱体”效果,同时强 调演唱吐字过程中元音的连贯性,这是美声唱法的一种发声方式[2]。这种发声方式会使练习者的后口腔一直处于打开状态,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者也会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日常交流,这种交流方式能够使练习者的普通话语音一直保持标准状态。

二、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

(一)培养练习者的“对象感”

播音工作一般都是在演播室或者录音间进行,这种环境下是没有观众和听众的。但是在播音学习上,又非常看重学生“对象感”的培养,以此来丰富播音员的语言感情。“对象感”在字面的意思上来说就是要在播音时,就算你的面前没有观众,但你也要假装观众就在眼前,甚至有的老师会让学生把摄像机、播音室内的一切静置物体想象成观众和朋友。

(二)新闻稿件情感表达

在对播音主持人员的培养上,最忌讳的就是对着稿件“干读”,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在里面,这种状态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容易让观众感到枯燥无趣。这就要求播音员在读稿件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里面,用自己饱含情感的声音来渲染稿件气氛,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在这种语言表达形式中,需要工作者高度集中注意力,排除外界干扰,努力将稿件上的新闻事件转化为仿佛就在自己眼前发生过一样,用身临其境的语言情感讲述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及“亲身经历”。但是,在这种情感释放中,必须掌握一个合适的“度”,不能忘乎所以。

三、总结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对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以及培养方式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对如何进行更加高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也做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希望该方法能够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