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细节镜头处理 增强电视新闻感染力

2019-03-22 05:39:02郭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5期

郭如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

电视新闻每条长度约几十秒到一分钟,若想在极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不仅需要深化新闻题材和主题,还需要合理运用细节镜头。主题和题材是电视新闻的枝干,细节镜头就是枝干上点缀的叶片,对新闻的主题进行衬托和深化,利用“见微知著”的原则,使新闻对象更加立体,事件更加真实,报道富有感染力。

一、完善细节镜头突出新闻主题

细节镜头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起到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对于深化新闻主题、呼应新闻素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细节镜头对于反映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较强的水平。一般来说,新闻事件主要是通过声音和画面向受众呈现的。单一的新闻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直观性并不明显,需要利用新闻画面进行升华。在电视新闻制作和拍摄中,新闻工作者可以结合自身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从艺术审美和写实的层面着手,充分利用拍摄机器的各种功能,创新各种细节镜头突出电视新闻的主题,加强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例如,在制作某一关于环境保护题材的新闻采访时,记者可以通过手摸桌面、栏杆、车顶等外界环境,向镜头展示手掌是否有灰尘,结合新闻同期声,真实的向受众展示采访现场的环境质量情况,帮助受众直观的了解新闻的内容,突出新闻传达的主题。当前我国民生类的新闻数量逐渐增加,在开展民生节目的新闻采访中,对于群众关注的问题、故事、话题等,新闻工作者需要从群众的视角贴合事件,突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紧密性。因此,在新闻制作和拍摄的过程中,拍摄镜头需要贴合生活实际,通过新闻画面中的联系,科学处理拍摄中近景、中景、远景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合理把握电视新闻主题中的细节,围绕新闻针对性通过细节镜头进行证实,进一步突出新闻需要传达的主旨[1]。

二、完善细节镜头彰显主题情感

在文学创作中,细节描写总是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电视新闻报道也不例外,细节镜头同样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编辑和分选细节镜头可以突出新闻事件的重点。优秀的细节镜头可以充分展示新闻主题的内心情绪和情感,可以实现听其声、观其形、传其神的效果。一般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多组镜头对新闻进行描述,加强新闻事件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不同细节镜头的整合是新闻创作的重点。建议新闻工作者在剪辑拍摄镜头时,需要将景别区分开,如果第一个镜头为大景,接下来的镜头需要近景,接着再利用远景,以此类推,为观众呈现流畅、稳定的视觉效果。此外,新闻对象的内心情感和人物性格的显示一般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或者细微动作的转变实现的。例如,某记者在采访某一位刚刚完成白内障手术的老人时,拍摄到这样的画面:主治医师轻轻松开缠绕在老人眼部的纱布,引导其慢慢睁开眼睛,接着询问老人是否看得见。在老人回答时将镜头推到脸部特写。镜头中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喜悦,开心的回答道看得见。通过对采访对象面部表情的描写,可以通过其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内容展示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想法,通过镜头直观的展示受采访者的情感世界,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2]。

三、完善细节镜头增加新闻的感染力

在传达新闻事实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细节镜头增加新闻的感染力,接着配合新闻的解说材料,提升新闻的说服力。例如,在政府开展的攻坚扶贫工作中,区域领导在启动仪式上宣布正式开展,接着领导们会带着铁铲、锄头、农具前往山区,对核桃等作物进行种植、培土、施肥,接着在该地区展开调研。对一系列工作的细节描写围绕扶贫下乡、田地劳作、河流治理、政府与群众的交流,将细节拍摄画面进行整合,使观众直观的了解政府在扶贫攻坚方面的举措,加深政府的公信力。

四、通过细节镜头增加电视新闻的信息量

新闻采访现场可以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细节镜头更可以使电视新闻传达的信息量增加。通过新闻对象的动作、外形、话语就可以作为新闻采访的关键之处。例如,部分地区违反了国家的法规政策,进行棉花收购。《焦点访谈》记者去往该厂进行采访,加工厂提前知道了消息,将棉花和生产机器藏匿起来。当记者到达之后,证据均消失了,只留下办公桌上一杯无人饮用的热腾腾的茶,这时镜头缓缓推向了茶杯,表明违规收购棉花的人刚刚离开。接着记者询问厂里的女工,问她们负责什么工作,女工们一致否认自己参与加工棉花。镜头缓缓推向她们头上残留的棉花碎屑。电视机前的观众就会立即明白她们在撒谎,增加了新闻采访的信息量。因此通过细节镜头可以增加观众对新闻事件的感知力和敏感度。

五、结论

电视新闻细节镜头的科学处理,不仅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艺术性和真实性,还可以使电视新闻在传播中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细节镜头的使用至关重要。因此,只有完善新闻细节镜头的处理,才可以拓展新闻镜头语言,使电视新闻对受众产生冲击力、感染力、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