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广播新闻事业部
广播的故事化应该怎样去表达呢?一般都是在一些新闻当中去运用,它只是把传统的故事去加上一些修饰然后得来的一种传播手段。它可以让我们在收到新信息的基础下,一边感受到新闻八卦带给我们的快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在这个社会快节奏压力下生活所带来的压力,避免一些说教给我们带来的厌烦心理与一些负面影响,也为能够顺利地表达中央的一些政策和方针开通了一条新的路径。广播新闻主要还是离不开三大要素,那就是新闻的真实性还有时效性以及趣味性,这是无论如何都要确保的。将带有真实性的新闻渗透一些趣味性进去,用不同视野去对广播人物以及事件进行妙趣横生的报道是新闻故事化的表达真谛。
有声的语言往往都是转瞬飞逝就过去了,听众如果没有用心或者说不够专注的话,那往往只是随便地去收听一下,脑子里的信息很快就会流失以及遗忘。加上新闻和广播本身就特别缺乏画面感,它不像电视一样形象,这也是属于广播自己本身的一个局限。新闻的故事化就可以让广播去打破这种局限,把新闻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大力地增强了新闻广播的画面感。画面感主要是来源于具体一些布景。越具体到一些细的小细节,那么就越会拥有画面感。比如排比的句式就可以为观众带来一系列画面感以及视觉上的冲击力。一场新闻的有效放送,在关键的时刻运用2~3个排比句,会给大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同期声传播是在广播与新闻里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在,它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以及新闻同步性,会产生特别强的精神冲击和听觉魅力。在很多新闻工作者编辑新闻的时候应充分地去运用同期声,同时还要正确地安排同期声在故事当中结构以及应该出现的次数和哪个位置,要根据事实新闻不同和故事需要,去错落布局。这样,才能体现出广播的特色,并且让新闻可以更加具有真实性与说服力,增强新闻的故事强大感染力。
细节可以避免新闻的内容太过平淡,还能增强新闻的“视像感”。穆青就曾经说过:“有时候新闻里的一个小细节要比所有的千言万语都还生动、深刻、有力”抓住新闻的细小细节,更容易真实地去激发所有观众的想象和联想,让符号可以更加形象地传播出去,让听众在脑子里可以形成许多生动形象的活动画面,这样才能身临其境。所以,所有的记者在进行编辑广播新闻的时候,一定要大力重视对细小细节的描写,才能弥补媒体视像的缺陷,生动地揭示事实的真相。
一些平凡的事例,通过有力的挖掘、理性的思考、辩证的推理、果断的立论去升华主题思想。2004年的9月底,在深圳一所律师事务所上班的田世国在知道母亲刘玉环得了尿毒症之后,偷偷地跑到上海的医院进行了血样检查;在配型成功后,又瞒着母亲,义不容辞地把自己的肾移植给母亲,成为了2004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像他这种晚辈捐肾去给年迈的母亲,非常的罕见,充分地表现了中华传统的美德。他用他自己的亲身故事诠释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带给我们感人肺腑的心灵冲击。
比如在我们飞船成功完成了航天任务的时候,新闻媒体马上就对他们故事进行了报道。我国的航空事业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进行起步的,航天人员单纯凭着一腔热血,去艰苦奋斗,终于能够这种伟大事迹进行报道,既传播了航天的知识,还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同时表达了我们的敬意。在这些真实的例子下,让我们可以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感受,让新闻的感染气氛能够进一步得到增强。[2]
总而言之,在新闻广播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大众的新闻意识自然就会一步步地觉醒,广播的新闻故事化这种趋势一定会慢慢成为必然,广播新闻故事化的这种表达可以说真的很符合大部分听众们的喜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我们的兴趣,为新闻的创作加入新的血液以及活力。在广播新闻故事化的表达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与力度,遵循报道的客观现实规律,不可以忘记媒体身上所肩负社会责任的初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新闻故事变得更有深度,让故事听起来更有力度,让广播新闻做到“既入耳,又入心”。新闻故事是一种很古老的体裁,口耳相传是目前人类比较习惯的传播方式。在这前提下,新闻的故事化最体现了广播的优势所在,因为它和新闻同源,但会更加地平民化以及大众化。广播新闻故事化,最开始一般会被大量加入到新闻特写、深度的报道以及体验报道等。但当今传媒一直在飞速地发展,自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很多陈旧的概念自然就不攻自破。现在广播新闻故事化更是全方位以及无所不在的,任何事件都可以去通过故事化的形式来表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