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

2019-03-22 05:38孙明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1期
关键词:工科体系大学生

孙明琳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政策已经确立,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让工科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开创性、多元化的思维能力,能在多学科背景下沟通协作,具有人文社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对于我国新时代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工科建设背景概述

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等文件决定实施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中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

这是我国当前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以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需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而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这就对在工科高校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概述

如何避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成为经管类课程简单的拼凑,如何结合学生需求、结合学科专业建设,构建科学、系统、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直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方向。

基于成果导向OBE 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主流理念。《华盛顿协议》全面接受了OBE 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有学者基于OBE 理念,提出了包含通识型课程群、项目型课程群、融入型课程群、开放型课程群的四大类课程群,并规范了实践教学内容。(王学颖,于锡金,2017)

有研究者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提出注重建设组织结构,注重建设保障制度,注重构建包含贯穿始终的创新教学体系和三级递进的创业教育体系的新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打造稳定的专职“双师型”师资队伍,抓好环境氛围、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指导培训和创业孵化五个关键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刘勇强,2018)

总体来讲,目前现有的大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涵盖了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与赛事、产学研合作几个方面,但针对工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新工科建设刚刚起步,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就更少。

3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举措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的总体目标是,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成效,建设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是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贯穿整个教育全过程,学生通过系列教育能够提升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训练沟通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熏陶人文素养,为将来就业所需技能打下基础。

在教育理念上,将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和整合协同育人。在教育目标上,将帮助学生获得开创性、多元化的思维,提升沟通能力,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能力。在教育体系上,将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性,建立开放多元的体系。在教育模式上,将关注多专业跨专业培养,通专结合和产学研结合,发展实践性课程。

从课内教学、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到全球交流的协同培养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强化新工科特色;通过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的教学改革,建立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学习模式创新。使学生通过体系化的全过程培养,学会思考、学会批判、学会选择,形成预判趋势的洞察力、整合资源的创造力、把握全局的领导力。

3.1 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

工程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学校教育,课程教育是重要手段。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创新方法与策略的掌握、创业意识的启发、创业实践的方法都要依靠课程教育来实现。

也就是在普及通识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适应高校发展目标的贯穿始终的适应工科专业的创新教育体系,同时构建适应工科学生需要的从通识到适应就业再到学习自主创业三个层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3.1.1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

目前,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最为普及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作为通识必修课程,起到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为进一步学习相关课程打下基础的作用。但存在内容涉及范围广,深度不足,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的问题。因此,需要优化后续课程体系。

3.1.2 开设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必修课程

在工科高校开设训练创新思维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和策略的必修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程。为了让工程人才不仅能够掌握创造活动所需的方法和策略,还能够更好的应用到相关设计开发、产品转化上,此类课程授课内容应与专业课高度结合,采取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将职业规范潜移默化到课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3.1.3 开设“创客”选修课程

根据学校的实际,开设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的具有跨学科性、创新实践性、多样性等特征的系列创业知识基础选修课程,利用面向主题的创客教育课程设计。这部分课程以商学、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主,理论教学结合案例教学,让学生能学到理论之后,及时强化,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2 进一步扩大校内实践覆盖面

通过整合校内实践资源,为工科学生技术创新提供平台,并提供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至少一项训练项目或赛事活动。

校内实践通过团队形式,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对于团队成员的社会学习,提升个人的创新创业意识,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投入程度,学会面对和处理团队压力,为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打下基础。

3.3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方面通过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与实践训练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多种渠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内实现覆盖面的扩大,都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构建一种创客文化,既达到文化氛围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也达到团队氛围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效果。

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与实践训练体系,除了让学生接受思想犀利、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发挥创造力,为乡村振兴和扶贫脱贫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4 积极搭建全球交流平台

搭建各种平台,建立与外国留学生的合作机制,通过与外国院校大学生合作项目等方式,逐步实现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人才。

由于叛逆、独立思考、质疑等个性特质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将这些特质充分激发并有效的发挥到创新活动中来,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接下来高校教师探索教学模式时需要思考的,是在优化整个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全面考虑的。

猜你喜欢
工科体系大学生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