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 李凤荣 广东白云学院
(一)执着于生命。莱昂维尔特断言,安东(圣埃克苏佩里)“是这个时代唯一获得荣誉的作家,其他作家得到的只是名气或名望。”安东曾说“飞行员都有使命感,尤其成功执行危险任务后难以形容的成就感。”“我发誓我经历的一切不是其他动物能够忍受的,去天空翱翔需要活下去的雄心。”安东生命在于征服自然、超越自我,他也认为这是最能彰显高贵情操的一句话。在其作品中他强调责任与奉献。
(二)挑战危险。安东认为“接受死亡就是接受生命,爱危险就是爱生命。”1944年7月31日,他从科西嘉机场起飞到法国南部执行最后一次侦察任务,在本该返航降落机场时没能返航,神秘失踪。“尽管论年纪他已不适合作战,却义无反顾与我们共同承担战争危险”。安东死亡前已成功完成了8 次侦察任务。此前3 个月其飞行时间比年轻飞行员一年飞行时间还要多。“我之所以在做父亲年龄还要接受速度和高度考验,是为了领受我们这代人烦恼,而不去重温过去满足感。”
(三)尊重死亡。“给生命带来意义的东西同样给死亡带来意义。每个生命都会像豆荚一样爆裂开来留下种子。”死亡是终结生命留给持续生命的遗赠。选择飞行作为毕生事业源于飞行带给他的成就感、情谊、牺牲与奉献精神、道德情操与进取心、勇往直前及写作灵感。曾经他心中的英雄是贵族,对飞行产生兴趣后的他崇拜普通平民。
(四)永不满足。安东幸福快乐略带隐忧的童年使其一生苛责自己、缺少安全感、不断求索,如果这些算缺点的话,也恰好是这些决定了作为伟大飞行员的他同时成为伟大、不朽的作家。终其一生他都在不断进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挑战极限。“圣十字圣母学校不快乐生活也许为安东日后渴望飞上蓝天,享受无边自由埋下了伏笔。”莱昂这样评价安东“最光明坦荡也最坐立不安,对任何事都能忠贞不贰,快乐除外。”纪德评价安东“总像顽固好强孩子一样锲而不舍。”《风沙星辰》成功为其带来声誉与财富,也让他跻身法国文学史杰出作家;虽然该作品不属于文学创作类,法兰西学院仍将小说大奖颁给了他,但其内心不安与自我怀疑丝毫未减。
追求卓越苛求完美性格成就他作为作家和飞行员的骄人战绩,也迫使他不知疲倦写作和探索。他飞行地域跨非洲、欧洲、美洲;经历了“敞篷飞机”时代;开辟邮航航线;种种原因致使其几次坠机,侥幸生还。1934-1940年间申请了13 项与飞行相关发明专利,包括助航仪、火箭推进器、安全系统、导航等构造复杂、非常实用技术设备。安东集写作、编导于一身,为纪念非洲与南美之航第100 架班次飞行成功拍摄时长60 分钟纪录片《南大西洋》,至今被认为是法国史上最成功纪录片。
(一)《小王子》诞生起缘。1935年安东在巴黎——西贡飞行中,飞机坠落于利比亚沙漠数日后才被发现,这一事故构成该作品故事背景。二战初期安东因政治立场原因逃亡至美国,美国人不信任的眼光及旅美法侨的特殊身份使其备受孤独煎熬,进退维谷。他渴望稳定安逸家庭生活,欲做尽职尽责好丈夫,另一方面渴望回到战场为国为民奉献心力。那段时间书信中经常出现涤除罪恶的求死心愿及对重生向往。1942年安东借童话外衣写成《小王子》,抒发其孤独寂寞,渴望美好,追寻梦想情怀。
(二)为成人读者写的童话故事。该作品书名及插图都让人误解为这是一部童话。该书献辞开头便是“读这本书的小孩子们,我请求你们原谅我把它献给一个大人。我有一个重要理由,他是我这个世界最好朋友,另一理由他什么都能理解,关于小孩子的书也不例外。第三个理由他在法国忍受饥饿、寒冷需要安慰。如果这些还不够,我就把这本书献给长成大人的那个小孩子。所有大人都曾是小孩,不过很少有人记得罢了。我把我的献辞改成献给童年时代的莱昂沃思。”年长安东22 岁的莱昂沃思与安东非父子式关系,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兄弟般情谊。安东离世后莱昂写了长达80页《我所认识的圣埃克苏佩里》文字纪念这段友情,肯定与安东平等基础上的友谊。
(三)作品表达了安东向死而生决心。对理想主义的极致追求是《小王子》核心主题。强烈无助、无力感让安东萌发放弃“平庸”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安东崇尚完美、渴望理想自由。可多年飞行,坠机、撞机事故带给他的伤痛挥之不去,40多岁的他无法面对不能继续飞行事实,安东的骄傲不允许他直白表达“软弱”“苟且”与“偷生”。“向死而生”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以独特、忧郁、美好形式告白他的妻子、好友、家人。安东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这也能解释他以童话形式写这本书的缘由。安东写作一向以童年感触铺陈基调,这样既可以保护自尊,也能让自己从痛苦中剥离出来。作品中直白、坦率、简单的语言始终不能掩盖安东对于纯粹、单纯、理想、自由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