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玲,杨新斌,黄萍,吴楠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宜春 330800)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 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1],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指导性意见。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5〕32 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理念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使这些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并将这些思维和精神代代相传。教育部在《关于促进高校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教学理念和模式[2]。因此,在地方师范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合格的未来教育工作者的实际需要,也是提高未来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虽然地方师范院校的培养对象总体上是面向农村的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但并不是说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未来就只能从事农村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他们也可以有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实践,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创业精神和理解创业真面目,发掘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或创业大有裨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都是围绕“师范性”展开的,在培养中要求学生掌握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对小学教育层次学生来说,主要要求学生扎实掌握“三字一话一画一讲”基本功,做到能写会说会画会讲。对学前教育层次学生来说,主要要求学生扎实掌握“三字一话一弹一跳”基本功,做到能写会说会弹会跳。大部分地方师范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困难,主要有:一是学校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一些领导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师范性教育对立起来,认为在师范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会影响师范生教育职业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毕业后献身基础教育的信念。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课程结构单一,只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开设不足。三是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不够、落实不力,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了解不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四是创新创业管理人员和教师不足,专业性不强,缺少真正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以上各种现象都无形中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师范生心目中的重要性[3]。总的来说,虽然不少师范生怀有创新创业的梦想,但真正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却不多。
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是面向未来、扎根农村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既有与一般院校相同的特点,又要具有师范性特色。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专业性要求明确,很多师范生一进校就确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因此很多师范生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道路相悖。在地方师范院校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要他们放弃教师职业发展,而是通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锻炼他们不畏艰险的意志、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形成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创新创业的精神去开展教育工作,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改革。
地方师范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4]。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创新创业实践,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案例教学,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开展在线移动教学和线下学习。要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创业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进行专业创新和创业活动。要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创新创业特色课程,激发学生的发散性、多学科的创新创业思维。同时要辅以多学科知识,如法律、金融、管理、销售等课程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能力。
地方师范院校要有意识地构建有效保障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支持。要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完善组织机构,将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纳入创新创业组织机构,全面协调创新创业教学和各种创新创业活动。要引进专业的管理人员,壮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引进专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一方面从各专业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往创新创业方向发展,调动更多的人员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活动。要制订配套的激励制度,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绩效津贴等方面将创新创业工作业绩纳入考核指标。要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供老师和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项目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要大力争取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扶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为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多渠道保障。
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师交流和网络课程建设,更多的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开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意识。加快创新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和众创空间建设,为创新创业实践人员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网络交流研讨服务。逐步开发和丰富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创新创业学院要积极走出去向发达地区和创新创业工作优秀学校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逐步缩小与其他院校的差距。要主动联系、聘请校外优秀企业家、优秀校友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经验交流等活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结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要以“四个结合:一是结合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政策是工作的保障线,要吃透政策精神,摸清发展走势,科学规划‘创新创业’工作。二是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打造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特长的创新意识。三是结合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四是结合全省师范类高校创业的经验来做,并打造师范专科学校的创新创业亮点。”为指导,在互惠共赢的原则下,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探索出一个具有师范特色、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新模式。
搭建创新创业管理信息系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过程性动态管理。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的信息记录和管理;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校内、校外资源的对接融合;创新创业课题申报、审批、结题、公示全过程管理;创新创业孵化项目、优秀校友创业典型案例跟踪记录;校内、校外创业导师资源库管理、出国留学生创业引领管理等多方面资源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