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文艺作品中的“好故事”

2019-03-22 05:39:02王雪聪中国艺术研究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5期

王雪聪 中国艺术研究院

消费时代下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视使文艺作品常现出“形”大于“神”“言”多于“意”的问题症候,部分文艺作品内容浅显、价值缺失等弊病凸显,此时强化作品故事内核,回归故事表意价值、叙事功能和美学意义迫在眉睫。优秀文艺作品的生成应该遵循科学的创作规律,从现实生活的千奇百态中撷取素材,进行精湛巧妙的艺术加工,塑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讲述出引领精神、滋养人心的好故事。本文认为好故事的构建关键在于对“真”“美”“情”三大要素的准确把握,遵循好这三点艺术创作规律是塑造优秀故事、增强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其一,好故事的构建是“真”的。好故事要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反映生活,是不与时代脱离的。恩格斯称赞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认为从这本小说里获得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好故事应该是时代的反映,是与社会环境不割裂、不违背的,这种真实不仅成立于当时,还应该是能突破时代界限依然具有真理价值的,如《论语》《大学·中庸》等不计其数的经典文学作品,时至今日仍具有丰厚深远的意义。

好故事的真实性不是机械的照搬生活。画家齐白石说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里的“似”是对于生活绝对的忠实,是复刻的再现,这里的“不似”是完全脱离生活抽象的表现。在故事中无论情节还是人物形象,我们所要求的这种“真”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不是机械地再现生活、简单地模仿生活。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这种模仿在一切情况下都只能产生技巧方面的巧戏法,而不能产生艺术作品。”好的故事是要对生活有所提炼、有所取舍、有所加工,其既富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话剧《茶馆》剧本三万多字,出场人物七十多个,时间跨度从清朝末年到抗日战争胜利。作家老舍拥有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提炼生活的技巧,用一支笔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小小一间茶馆真实的表现了中国五十多年的历史变迁。这就是好故事所需的从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的艺术概括力。

这种真实还应该体现在合理性上。西方一些艺术流派在不合理不辩证的条件下向极端方向发展,或力求排除任何主观意念、百分百的重现原型,或拒绝客观世界影响、表现“纯精神世界”,这些都丧失了合理性。电影作品在情节方面,人物命运的发展走向是需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性的。在英国二战题材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讲述了纳粹家庭小男孩布鲁诺钻入集中营铁网陪同犹太小男孩施穆尔找爸爸导致丧命的故事,如果布鲁诺不具有自由自在、思维活跃、喜爱探险的性格特点,他瞒着家人结交陌生朋友并敢于步入陌生环境而导致了死亡的命运就不成立;在意大利二战题材电影《美丽人生》中,若不是聪明乐天的圭多一直以来重视父子间亲密关系的培养和对儿子单纯品质的维护,男童就不会信服爸爸的话,相信被押入集中营后的苦难经历是一场赢取坦克的游戏,并最终幸存。

其二,好故事的构建是“美”的。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丰富无垠、千姿百态的,好的故事需要把这种美提取出来,形成更集中、更典型的美。一个优秀的故事一定能给人带来“美”的体验,这种美是将个别的、分散的美综合起来的。在《红楼梦》中,作家曹雪芹将世间女子最好的容颜、最优的才情集于林黛玉之身,使这个女主角的美由内而外的自然散发,使看故事的人沉醉其中。《红楼梦》故事的环境营造也是极美的,亭台水榭、鸟语花香、锦绣罗缎、奇珍异宝,美景美物呼之欲出,仿佛唾手可得。这是由生活通往艺术中最外在、最直接的美。

好故事中体现美感,并不意味着只能表现美的事物,对于丑恶事物的表现并作出审美判断,也是对美的书写方式。在中外艺术史上,有一大批故事中的反面典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他们是腐朽落后社会力量的代表,作家对这些形象的生动塑造、对环境的揭露与谴责,都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我们喜欢看悲剧,喜欢看讽刺戏剧,这些在生活中原本并不美的事物,在故事里的呈现却成为了对美的间接反映,可以鼓舞人心,洗涤心灵。我们有时甚至会喜爱一个反派角色,这种喜爱不是对他思想行为的赞同,而是对他在故事中生动的表现力和艺术功能的肯定。此时,我们就能说这个丑角是美的,这并非是丑的事物本身直接转化为了美的事物,而是我们对美的肯定和对丑的否定为其赋予了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故事中对于美的表现应该是进步的。这种进步的美首先要求创作者具有进步的审美观,有些作者对事物进行逼真的描述并抒发独特的感受,但他若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做出的艺术创作,就绝不可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和共鸣。这种进步性还表现在创作者在撷取素材时所具有的筛选优劣能力,其表现什么、不表现什么、怎么表现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生活里的事物不是全盘表现,也不是对重点事物全方位表现。最后,故事中进步的美是与时间同行的,故事中所呈现的伦理道德、精神内涵是不会随岁月颠覆的,甚至能够历久弥新。

其三,好故事的构建是饱含情感的。写好一个故事,创作者一定是注入丰富情感的,在塑造形象时需要把他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凝聚其中,讲述故事、塑造形象的过程就是情感表达的过程,没有情感就不能形成艺术,其艺术感染力就等于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指出:“繁采寡情,味之必厌。”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作家的心膛应该始终燃烧着炽热的火焰,如此注入真情的故事才是打动人心的。

好故事可以唤起欣赏者的情感反应,无论是激动愉快的情绪,还是悲伤愤恨的情绪,都是情感带动的结果。在德国二战题材电影《帝国的毁灭》中,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后,希特勒和其追随者们躲入地下室,在死亡来临前夕,一位母亲哄着她的几个孩子喝下安眠饮料,又将剧毒药丸亲自塞进孩子们的嘴里并逐一用手推孩子的嘴巴让牙齿咬破药丸使孩子们丧命,并在这之后和丈夫开枪自杀。故事中,使一个母亲亲手杀死自己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是何等残忍,然而在耻辱败落的枪炮之下,这样的死法是一个母亲给予孩子最后的爱;影片对于希特勒最后时光的纪实描写,没有虚假的煽情渲染,让人直视沉闷、压抑、残酷和惨痛。希特勒死前依然坚守罪孽者的信仰,镜头交错表现地下室内的两个房间,一边是速记员快速记录希特勒遗嘱,同时另一边是希特勒和情妇爱娃举行婚礼。该影片中这些故事情节都给人带来了强大的情感冲击和精神震撼。优秀的故事既可以激烈地描写冲突,也可以平平淡淡、毫无波澜地表现精神世界。如美国电视剧《奥丽芙·基特里奇》,根据2009年普利策获奖小说改编,就是用平静的笔调描述看上去水波不兴的一家,其下却有股暗流涌动,这正是我们每个观众都现实经历的“生活中不能承受之轻”,如此般故事表达具有浓郁的情感注入,是可以使观众达到高度共鸣的。

除此之外,引人入胜的好故事,往往是自然流畅、不刻意、不牵强的。同时对于节奏的严格把控、对于意象的准确运用,都是写出好故事的制胜法宝。最后,好故事给人带来的是理性思考,情理交融、通情达理,这样的故事在彰显强大艺术感染力的同时所呈现的教化意义也是深远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