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洋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所谓“机器人新闻写作”,又称“AI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最新应用。机器人新闻写作,是利用算法技术对海量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再根据事前设定好的模板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进而生产出所需要的新闻。
虽然“快笔小新”还处于初期成长阶段,距离完全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机器人写作的潜能不可小觑,它的出现也给新闻产业带来的许多优势。
传统新闻记者撰写稿件时需要眼、手、脑同步进行,而且需反应灵敏。互联网时代,实时性是最突出的特点,要做到在海量信息中最快最便捷的识别出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机器人写作的优势更胜一筹。新闻报道如同在时间的机床上赛跑,不仅要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更应该把握报道的最佳时机。据报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亲眼看见“快笔小新”在人工帮助下输入一个股票代码,点击鼠标,两个动作,3 秒钟,一篇财报分析瞬间成稿,稿件中,大小标题一应俱全,还配有图表等信息。
传统新闻记者收集信息需要人工抄录,由于人体自身局限性,出现误差是在所难免的传统新闻记者鉴别新闻源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机器人记者并不需要到第一现场,只需要保证实地的监控设备完好,就可以进行甄别和分析,或者根据相关事件的权威社交媒体账号反应的分析所阐述的事实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有效的消除虚假信息和谣言。
2017年的里约奥运会,“快笔小新”一共撰写500 多篇报道,每一篇几乎没有失误。因为是机器撰写新闻,“快笔小新”可以做到24 小时跟踪报道,在每一场比赛结束时能做到实时生产新闻。相比较传统的编辑记者,可以为他们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度新闻的撰写,也可以减轻传统新闻人重复简单工作的负担。与往届相比,“快笔小新”的加入,是奥运赛事报道有了相当的效率提升。
机器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使机器拟人化现象成为现实。但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应该用冷静的态度对待机器人新闻写作。“快笔小新”在给新华社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有部分不完善之处需要面对和思考。
机器人写作只是利用现有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生产新闻,生产的流程完全依靠电脑技术。传统新闻记者会深入到第一现场去采访和收集信息,它需要记者长期的跟踪和调查,或者对于复杂的事实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报道。机器人仅仅是一种生产新闻的工具,没有敏捷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只是按照设置好的程序进行加工新闻。在当下受众选择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于深层次新闻价值的需求也愈来愈高,机器人短平快的新闻生产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受众需要。
目前,“快笔小新”仅局限在体育新闻报道和财经新闻报道,只能依赖于现有的数据,很少能多功能、全方位的进行新闻生产。这种情况对于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来说无疑是有欠缺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快笔小新”只是能完成新闻的初期制作工作,功能简单单一,还未能深入学习高级的制作技能,所以只能撰写简单的新闻稿件;另一方面,数据壁垒的导致“快笔小新”不能获取学习更多的数据资料,导致其“知之甚少”。
舆论引导是一个国家重要的风向标,舆论引导是否得当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关键纽带。传统新闻生产制作中,“把关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众多新闻中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加工和生产,到达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中的少数。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记者和编辑被称为“把关人”,对于新闻报道和社会舆论进行议程设置,引导公众向着正确的方向从事社会活动,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发展。但机器人只是按照所设定的程序进行新闻生产,无法灵活履行“把关人”职责,甚至有的时候成为垃圾信息潜入的契机。
“机器人新闻写作”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产物,是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度契合了“互联网+新闻”的时代精神与理念,是推动媒介互联网思维落地,促进新闻媒体转型的关键力量和优秀范例。如何正确的看待机器人新闻写作的特点和发展,才是能够创造更多发展空间的首要问题。
未来发展更是需要人机协同合作。机器人新闻写作在此优势上继续发挥深层次新闻价值的挖掘,做出有思考价值报道,传统新闻记者和编辑则是利用机器人在新闻生产中所节约出来的时间,把新闻做的更有人情味和深度,进而增加可读性。此外,虽然短时间内机器人新闻写作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记者,但在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激励下,传统新闻人应逐步提高专新闻业素养和伦理职业道德能力,把握好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点,更好的与机器人协作把优势充分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