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琴 疏附县广播电视台
脱贫工作不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就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贫困群众、新闻媒体等的多方参与,在多方共同的合力下促进脱贫工作的更好完成,从而为贫困群众带来更高水平的生活。在脱贫工作开展中会有不少的贫困群众对脱贫缺乏足够的了解,这影响了他们主动参与到脱贫工作中的积极性,导致脱贫攻坚的内在动力缺乏。对此,新闻媒体应当肩负起自身的责任,通过开展好脱贫报道工作来帮助贫困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并且借助报道来为工作人员加油鼓劲,为脱贫攻坚提供必要的动力。
扶贫工作过程中相关的政策要求是很严格的,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开展质量,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的按照政策规定来开展工作,确保相关的操作符合标准。这一点对于我们的新闻媒体记者而言也是如此,他们在进行扶贫报道的编写和报道的时候也要对相关的政策规定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报道才可以保证方向正确和内容准确。例如,在对扶贫的目标进行报道的时候新闻工作者可以对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内容加以分析,经过对其中的会议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知道,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主要包括了不愁穿、不愁吃、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保障住房安全这几个。
在当前的新闻媒体扶贫报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将地方政府随意拔高扶贫标准的做法当作正面典型进行报道的行为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在一些地方,当地的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对扶贫的标准进行拔高,例如将贫困人口的大小病情全包括到医疗保障中、给贫困户建设漂亮的住房等,这样的选择其实是不利于真正扶贫工作开展的,容易助长不正之风。对此,笔者在报道中写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权利是基本要求,但是如果做到贫困人口优先的话就脱离了政策本意,是不利于扶贫工作开展的,建议当地的政府加以积极的整改。
扶贫报道是否能够真正的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是和其能否讲好故事有着紧密联系的,通过讲“好”故事来提升报道的感染力,吸引人们“深入”到报道中,对其中的信息加以认真、有效的阅读,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发挥出其在扶贫工作中的价值。对此,我们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当在对实际时间加以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整合和讲述,利用巧妙的文章构思和“接地气”的语句结合来促进故事的感染性提升。在这里笔者要特别提出一篇新闻报道——《老郭脱贫记》,这是一篇2016年12月25日在《人民日报》登载的通讯,全文只用了1054 个字就把老郭脱贫的人和事刻画得深入人心,我们的新闻媒体记者应当对本篇通讯进行阅读和学习。
除了上面的《老郭脱贫记》,还有《经济日报》刊发的《一个红包背后的帮扶情》也很值得进行分析,这篇报道讲述的是驻村第一书记在贫困村工作的情况,但是文章中并没有直接对驻村书记的具体工作进行描述,而是借助一个送红包的小故事来引申出来的——就在几天前,贫困户陆成新来到村民委给了第一书记吴茂华一个装着1000 元的红包,然后没怎么说话就快速离开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坐着继续进行陈述,原来是因为在吴书记的帮助下陆成新家种植的甘蔗获得了丰收,当年的收入达到了13000 多元,更让人高兴的是生活的改善使得陆成新住到了新房里并且处上了对象。得知缘由后吴书记将红包退还给了陆成新,并且鼓励他继续种植甘蔗,争取实现更多的收入。这种故事虽然比较普通,但是它的感染力是很大的,可以很好的吸引和打动人。
在扶贫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媒体人员应当深入到群众中,对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加以了解,通过有效的鼓励来提升群众脱贫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脱贫工作中,不断的促进自己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深入到群众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加以注意,避免引发群众“贫困意识”出现的言语和行为。在进行扶贫报道的时候应当重视“扶志”和“扶智”,通过报道自力更生实现脱贫的事例来鼓励群众战胜懒惰,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借助对先进脱贫经验的报道来引导群众寻找脱贫的有效路子。
新闻媒体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新闻媒体应当积极的承担其自身的责任,通过高质量的脱贫报道来帮助人们对脱贫工作增进了解,激发出群众参与到脱贫工作中的积极性,帮助工作人员不断克服脱贫工作中的困难,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