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颖 呼和浩特市科学奖励服务中心 张鑫 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媒介技术空前发展,使得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不断发展和变化,媒介内容、渠道和功能逐渐开始融合,不同媒介形态在其原有表现、传播形式的基础上与其他媒介形态交叉组合,产生质变后形成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时代到来。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这就对媒介信息内容的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满足受众在全媒体时代下的媒介信息内容需求,成为生产制作媒介信息的重头戏。
媒介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信息接收渠道变得多样,信息接收终端由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的现实媒介,逐渐加入了新兴的网站、微博、微信、App 等虚拟媒介,近几年手机作为信息的接收终端已变得越来越普及。媒介信息技术的革新使信息的获取形式多样化,即将推广的5G 技术将会使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产生更多可能。
受众由原来的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寻找信息,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加细化、具体化而且存在个体差异性,主动寻找的信息通常是受众自身比较感兴趣的、想知道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应该知道的,受众群体变得更加专业化。更有一部分受众由单纯接收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双向传播者,本身既是受众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由传统的专业信息生产媒体来完成前期准备、采访、编排到播出、出版,转变为传统媒体主导,各类新媒体齐上阵的信息生产态势。顺应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一直在寻求内部改革路径,内容生产模式开始革新,“中央厨房”的模式应运而生。网络为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提供了有效渠道,信息传播主体变得模糊,信息来源变得复杂,海量信息源中信息的同质性、重复性增强,采集和编辑的过程改变,信息生产模式改变。另外,新媒体的工作人员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专业,门槛降低。
传播速度快,彰显及时性,不同媒体间的相互融合、互相补充,更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了许多;传播的可逆性,体现交互性,受众接收到信息后能很方便的将评论内容反馈给传播者,传播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又能及时接收到反馈并安排以后的信息内容;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在原有的、传统的传播形式的基础上(如文字、图像、音视频、动画等),新兴媒介的涌现使得信息传播形式出现更多变化。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各个媒体都在拼速度,谁先抢到第一手资料,第一个发布,谁就算赢家。因此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在全媒体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高速完成一系列内容生产过程,要求信息传播者要不断提升应变能力、新闻敏感度、有效知识的储备、信息采编意识的同时提高信息把关的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保证信息传播效果,得到高效、高质量的反馈,实现速度与质量并举,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
在全媒体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各个媒介不仅要紧跟潮流,也需要在跟随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本身的初衷,那就是内容仍然是核心。好多媒体都在拼速度而不顾及内容本身,有时为了赚取流量,信息靠标题来取胜,但是内容东拼西凑没有任何营养,久而久之受众就会对这样的信息产生疲劳感,难以站稳脚跟。优质内容永远是核心,持续输出高质量优质内容,挖掘信息背后的故事,才能在新时代立足。尝试多种报道形式来挖掘信息背后的故事,多收集音视频、背景资料、历史数据,利用新技术制造现场感、代入感和互动感。
基于信息接收终端的变化,多样化、高品质的媒介内容才能赢得更多的受众,媒介内容生产的细分化和差异化时代到来。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该将信息内容进行细分,在全媒体背景下的大数据中发现受众的内容偏好,以受众思维生产内容,并通过受众需求与信息内容投放现状的差异,找到内容生产的重点,精准定位、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内容,形成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增强媒介与受众的互动反馈,让受众为媒介内容的生产提供原材料,受众参与生产环节、传播环节,实现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融合的独特性。
实现内容生产与媒介的融合,要适应不同媒介的传播模式,创新内容形式,建立全媒体、多层次的内容生产理念。以传统媒介为依托对信息进行细分,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APP 等媒介各自的优势,对信息进行实时共享、同步采编、同步制作合成,使其适应各个媒介的传播形式,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同时,传统媒体要进一步适应受众需求的变化,突破原有的文字壁垒,增加内容健康、导向正确的直播、短视频等信息,使内容生产变得多元化,以便更好的适应跨媒介生产信息内容,实现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相互促进、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