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亚之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笔者因为工作关系,在乡镇从事扶贫工作两年,得以近距离考察贫困山区农家书屋运行及贫困村民文化学习情况,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建设仍让人忧心,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农家书屋也存在不少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工程计划在全国建立20 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目前,西部贫困山区农家书屋在每个行政村已建立起来,有场地,有图书,有书架,有牌匾,均为政府无偿配备。农家书屋可以运行。
2019年2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根据方案,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统筹。距方案定的时间节点,只有一年左右时间,部分西部贫困山区农家书屋正忙于脱贫攻坚,无暇顾及。上半年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对农家书屋的检查,但无后续动作。
1.农家书屋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搭配不佳。农家书屋的图书主要来源为政府购买和捐赠,每个 村并非配备相同种类。从考察得知,有关部门在分配图书的时候相当的随意有的数量多,有的村图书数量明显较少,约三、四百册的样子。且一个村的农家书屋图书复本有的达二到三本。其实,可以不安排复本,以丰富图书种类。
2.场地设置不科学,基本上是利用现有房间,不便村民借阅。一般都是用村委办公楼一楼的一个小房间,安放好书架,把图书上架放一个办公桌即完成。房间一般8——10 平米,无法放置阅览桌。甚至有部分村的农家书屋安排在楼上,上下进出都不方便。
3.日常管理随意,无专人管理。管理人员一般由当日值班村干兼任,但值班办公室与书屋并不一定相邻,实际上书屋无人值班。大多数时候,村干为了防止图书被小孩子拿走,索性关门大吉。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知识,图书移支位置后,无法按分类法排列。有些村的农家书屋长久不开放,积满灰尘,堆满杂物。正常开放运行的农家书屋十家难找一家。没有经费支持,后续建设无从谈起。
4.读者匮乏,有书无读者。在西部贫困山区农家书屋,没有读者,有多种因素。首先是村民没有阅读传统,山民们的生活最贴近自然,往往与世无争,大部分没有追求,更不说精神追求。其次是识字的人不多。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打工,老弱在家以文盲居多。三是居住分散,一个3000 人左右的行政村,分散在20 个左右的自然屯里,近的离村部二、三公里,远的则达七、公里,山路崎岖,来一趟村委不易,也阻碍了村民对图书的利用。
1.充实农家书屋资源数量,提升图书质量,补充实用图书。图书种类太少肯定不利于村民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多充实贴近农村生活浅显易懂的图书,如农村政策法规类,卫生类,针对本村产业的技术指导类图书。比如某村种桑养蚕的人较多,应有相关指导书箱配套;有的村有养猪的传统,采购的技术图书应针对小规模养殖户实际,侧重疾病预防和自制饲料等低成本技术推广。
2.改造农家书屋场地,优化阅览条件。书屋不仅作为一个阅读场所,还要打造成一个高雅的休闲场所。一些贫困地区每个村都有援建的村委办公楼,标配有带会议桌的会议室。农家书屋可邻会议室而设,不开会的时间,会议室即可作为阅览室,宽敞明亮。还可以利用村民来开会等待的时间,引导村民阅读。每次会议散会后也是很好的阅读推广时机。
3.加强日常管理,专人专责。遴选好有文化爱读书的人来管理农家书屋。不一定要村干,可以从退休教师、返乡退休公职人员挑选,也可以吸收大中学生在寒暑假参与管理。培养管理员二次文献加工能力,以服务村民,并吸引村民主动利用农家书屋。提倡周末和其他人流量较大的时间开放,比如乡镇隔三天左右会有一个街日,各村村民会汇集到乡镇赶集,很多村民也会路过村委和农家书屋,则街日应当开放,方便群众。
4.培育读书氛围,扩大积极影响,服务新农村建设。读者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首先从各个层面大力倡导全民读书,提高素质,村干部要带头。其次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扩大农家书屋的影响。三是把中小学生纳入农家书屋的目标人群。中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爱扎堆,这是吸引他们到农家书屋的有利条件,同时小孩的活动往往能引起家长的关注。最好能形成家长小孩共同阅读的良好风气。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柳斌杰接受专访时说,让农民渴望读书,用知识改变他的命运,这是一个共识。解决农村文化共享的问题,享受文化的成果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使农民的权益得到保护。这正是农家书屋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