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宝君 王洪斌 顾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陪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参观北京故宫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时说,世界“文化没有断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1]龙的传人,顾名思义,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并不是说我们真的是龙子龙孙,而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龙的精神特质,中华文明流淌着“龙文化”精髓。“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精神蕴藏于“龙文化”之中,作为龙的传人必须研究和传承“龙文化”、总结中国龙的精神特质与“龙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并在传承中对其进行价值再造与升华,融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元素及其价值取向,让传统的“龙文化”闪耀出现代的光芒。
对龙的崇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绵延了数千年的特殊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从没有间断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龙的形象和图腾,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龙的象形文字。中国人喜爱龙,崇拜龙,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非凡的能力,它有鳞有角,有牙有爪,能上天入海,能蛰伏冬眠;它有自然力,能兴风布雨,又能电闪雷鸣。更有精神力,“飞龙在天,自强不息”,“亢龙有悔,进退有道”。关于龙的形象,从古至今,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而现在人们所表述的龙的形象,都是经过历代完善之后的形态。龙代表了坚强、勇敢、勤劳、智慧、诚信、和谐与创造精神,还代表了喜庆、吉祥与富足。直到今天,龙的形象还广泛运用于建筑、艺术、文学、宗教、绘画、雕塑、服饰、剪纸、瓷器等各种领域,寄托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都能看到中国龙的身影,人们都要舞龙灯、赛龙舟、结龙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龙的形象已遍布世界各地,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现[2]。龙在中华文化中分量很重,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独特性和影响力的“龙文化”。
“龙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核心,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龙文化”还是国人与海外华人普遍认同的传统文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国内到国外都有关于“龙文化”的各种历史遗存与文化活动。例如濮阳中化龙文化节、清远天子山龙文化节、东莞石龙镇的中华龙民俗文化节、加拿大多伦多龙文化节等都是盛名天下的龙文化节。
关于龙文化的传承与研究,直到今天也方兴未艾。中国关于龙文化的民间研究机构有几百个,其中比较有规模的如北京的中国龙文化研究院、宁夏银川的龙文化研究院、河南濮阳的龙文化研究院、四川泸州的龙文化研究院等等。其研究内容主要与龙文化相关的地方历史文化、祭祀礼仪、龙舟、龙舞、书法、绘画、剪纸、雕刻等等。
“龙文化”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龙文化”研究,指的是对以龙为象征、为标志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
狭义的“龙文化”研究,指的是对人类创造的有关龙的各种成果的具体研究。
人们一般所说的“龙文化”,指的是狭义“龙文化”,但也牵涉到广义“龙文化”。
“龙文化”的图腾象征意义远远超出社会习俗,它影响到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文学等很多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根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龙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发展的,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只有“龙文化”经历了数千年而不衰,并被不断赋予吉祥美好、和谐进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惧艰险等精神内涵。几千年来,“龙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弥足久远,海内外华人都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在当代,“龙文化”在传统内涵的基础上,还被赋予了奋发向上、和谐自由、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重要文化品牌。在新时代到来特别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大力弘扬“龙文化”精神,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不竭的精神动力;更需要大力开发“龙文化”资源,并以“龙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跨界文化产业群,促进中华民族的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
“龙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已经成为近些年文化与考古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盆,距今4500年;甘肃甘谷县西坪出土的鲵鱼陶罐,有人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距今5500年;内蒙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的C 龙,距今5500年;辽宁朝阳牛河梁玉猪龙距今有6000年的历史;河南濮阳发现蚌壳堆塑的鳄鱼龙距今6500年;而阜新查遗址1992年出土的龙纹陶片,已具备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基本特征。查海遗址1994年发掘发现的一条距今8000年的花岗岩石块堆塑龙,全长19.7 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 米,堪称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象,年代为距今7600±95年,加树轮较正,已超过8000年。
查海遗址发掘出来的龙纹陶片和红褐色砾岩块堆塑龙形经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大顺等6 位专家现场集体鉴定,认为查海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片,已具备中国古代龙形象的基本特征,比先前国内发现的玉猪龙还早近3000年。查海遗址中心红褐色砾岩石块堆塑遗迹为远古祭祀用的龙形堆石,堪称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查海“龙文化”还得到了全国著名考古专家苏秉琦教授的认定,并为查海遗址题词“玉龙故乡 文明发端”。国内学术界也普遍承认查海遗址是“龙文化”最早的发源地,查海遗址的堆塑龙是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龙。
1996年国务院公布查海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4月6日,人民日报在第17 版醒目位置刊发了《中国龙已八千岁》的长篇报道,文章写到“从考古发现的龙形象来看,距今8000年前的辽宁查海遗址出土的近20 米长的花岗岩石块堆塑龙,是目前考古学界公认最早的龙。”人民日报的文章证明国家已经认同阜新查海“龙文化”的源头地位,向全世界宣告了龙起阜新,龙出查海,阜新查海是中华“龙文化”的最早发祥地[3]。
文化越是久远越有价值。查海龙是祖先赐予我们的最有文化竞争力的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研究和传承“龙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文化责任。那么,“龙文化”研究与传承活动应该如何开展呢?有人认为,“龙文化”研究与传承活动主要是学术研究,要加大考古发掘力度,认真研究远古查海“龙文化”的社会历史形态,特别是原始龙图腾产生的文化积层。有人认为,“龙文化”研究与传承要与经济相结合,重在开发“龙文化”旅游新产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绝不是研究和传承“龙文化”逻辑起点与价值核心。
笔者认为,“龙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龙具有非凡的精神特质,龙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各种“龙文化”活动都是龙的非凡精神载体,“龙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研究、传承“龙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研究和弘扬龙的精神特质。研究、传承“龙文化”的逻辑起点是龙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或者说查海遗址出土的近20 米长的花岗岩石块堆塑龙无声地告诉人们,我们八千年前的祖先崇拜龙,赋予了龙以神圣崇高的地位,为什么要崇拜龙?因为龙集聚了很多优秀的精神特质。
中国龙是中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中国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能上天入水,遨游四极、俯瞰八荒的龙,是中华大地上56 个民族的共同标识。头似牛似猪似熊似虎,龙身似蛇似鱼,龙爪似兽似鸟,这是众多民族图腾特征的融合。中国“龙文化”是海纳百川、包容开放、刚柔相济的多民族和谐统一的文化。中国“龙文化”自发生开始,就因民族的融合性和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出追求天、地、人一统的宝贵精神和丰富多元的博大气派,这也是我们56 个民族大家庭能长期和睦共处、团结统一的根本原因。
世界上文化没有断流,一直传承延续、长盛不衰只有中国的“龙文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比拟的。中国“龙文化”为何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龙文化”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伟大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国“龙文化”固有的超越性,显示出刚健有为、顽强拼搏、威武不屈的精神品格及其英雄气概,而忧国忧民、治国平天下及民族团结、精忠报国,则是中国“龙文化”英雄气概超越性的外化与具体表现。
勤劳勇敢、和谐中道、厚德尚礼、珍爱和平,是中国“龙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沃土之中的民族气质。其中的勤劳勇敢、和谐中道,是中华民族在与艰苦的自然条件斗争中形成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惧艰险、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相互和谐,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中保持不偏不倚、适当适中、和谐中道的基本理念。而厚德尚礼,珍爱和平更是我们固有的民族气质和伟大品格,在处理社会事物和国际关系中,坚持以善为本、厚德尚礼、爱好和平,从不会主动侵略别人,但也不惧怕战争,当我们受到侵犯和伤害时,我们更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坚定的民族气质。
总之,“龙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根本价值观念,教育、感染、熏陶、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生存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在新时代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把研究、传承龙的精神特质和“龙文化”的核心价值作为“龙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