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主题

2019-03-22 04:23宋文新
长白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宋文新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长春 130012)

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凝神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早在201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测一大队一名老党员回信时,第一次引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勉励广大党员干部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开头便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顾和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到哪里去提供指导和借鉴,这是中国共产党用98年的光辉历程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5月31日,中央专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主题教育进行动员部署。可以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主题。

一、“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创造辉煌历史的根本动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3]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式不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内涵亦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正是因为几代共产党人始终秉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紧紧聚焦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中华民族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强大动力

1919年到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的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但中国共产党以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准确定位和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第一个阶段:1919年到1927年,即“大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从1919年5月至1923年底,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反映在由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集团身上。中共二大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科学的研判,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即北伐战争时期。此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且日益严峻尖锐。面对这复杂多元的社会矛盾,中国共产党在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牢记建党时期的初心和使命,在制定战略决策,力促国民政府迅速出师北伐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领导工农运动支援北伐;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以及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政治工作成效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进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

第二个阶段: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入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为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期间,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大革命遭到严重摧残,同时也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中国共产党危在旦夕,中国革命危在旦夕!在这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挺身而出,继续高举革命旗帜,以“八七”会议的召开为转折点,开始进入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时期。在“八七”会议上,以瞿秋白、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反思和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力挽狂澜,及时矫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尤其是毛泽东在此次会议上的发言,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土地革命四个方面的问题,前三个问题后来被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策动了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即华北事变,其目的是为了分离和蚕食华北。中华民族再次面临危亡之境地,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坚守着建党的初心,肩负起民族独立的使命和大义,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团结全民族力量一致抗日;到召开瓦窑堡会议,解决政治路线问题,总结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再到领导“一二·九”北平学生爱国运动,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直至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在这一艰难曲折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经受住了考验,也得到了检验。

第三个阶段: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即抗日战争时期。 此时,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紧紧聚焦于如何动员、组织全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这一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改变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转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得益于这些政策,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筑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坚固长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并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针对国民党关于抗日战争中国“必亡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论调,毛泽东以《论持久战》为题发表演讲并出版发行,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客观分析了战争的形势和前景,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坚定了抗战虽然是持久的但必胜的信心;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行了“三三制”这一政权形式,即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针对国民党既想投降又不想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公然与之决裂的两面性,中国共产党更是以观大局谋大事的战略远见和政治睿智,始终把民族大义和人民福祉放在心中,汇集和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第四个阶段: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即解放战争时期。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由于美帝国主义对国民党的支持,这一矛盾的不断升温,终于导致内战爆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一边假意和谈,一边积极抢占地盘,准备发动战争。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军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就“国际、国内重要问题”到重庆谈判。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国共两党签订了《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十协定”没有解决国共间的实际矛盾,双方的军事冲突也并未因和谈而缓解。虽然国共双方都同意避免内战,但未能就共产党政权及其军队的合法性达成共识,不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对和平和民主的追求,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战略反攻,同时,积极开展土地革命,不断巩固和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国民党统治者进行全面的斗争。在历经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消灭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富起来”的内在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巨大的考验,这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性课题。党的八大基于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明确了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和战略构想。1959年底到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对“四个现代化”作了完整表述:“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底,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规划,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战略构想在当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而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邓小平1979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有明确的阐述:“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从人民需求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对满足物质文化需求寄予很大的期望,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生产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如何看待姓“社”姓“资”、如何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如何把握反“左”防右这三个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不可回避的尖锐问题,邓小平1992年初视察南方一系列重要讲话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明确了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无疑是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基础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传承着共产党人的初心。

(三)新时代,“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不竭动力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首先,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3]。其次,从生产力方面来看,为了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并且始终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综上可见,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相对应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不变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面向全国近9000 万党员做出了庄严的号召,面向全国13 亿多中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庄重的承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3]

二、“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新时代重任的不竭源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主题,更是今天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共产党人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不负重托,切实担当起新时代的“领路人”。

(一)能否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经受得住“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种严峻性集中表现为“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具体来说,“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其核心是执政的考验。“四种危险”指的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其中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

长期以来,在党员干部中普遍存在着信仰淡薄、责任不强、能力不足、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等种种执政疲劳现象,亟待整肃。“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是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发出的一次重要警示。

在新的历史时期,长期执政考验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考验,党面临的“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增无减;同时,党面临的“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也不容漠视。“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并存,随时有可能引发危机,社会贫富分化、腐败多发、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群体性事件高发等,这些都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极大障碍,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要高度警醒,主动自觉地应对“四大考验”,远离“四种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2]可见,能否做到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经受得住“四大考验”,能否克服“四种危险”。

(二)能否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回答好时代考题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考题,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交上了一份又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道:“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为了答好这份考题,毛泽东专门撰文《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告诫全党同志,面对历史方位的变化,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迅速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2018年新年伊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精辟论述。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赶考者的姿态始终如一。[6]

在新时代的今天,三大时代考题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中国共产党怎样带领人民继续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自我革命?怎样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书写中国篇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7]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以“三个一以贯之”为中国共产党人写好新时代答卷提供了根本遵循。“三个一以贯之”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旨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三个一以贯之’,始终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6]

(三)能否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深入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应当聚焦这“四个伟大”,把贯穿于其中的主线和精髓弄清楚。[2]

“伟大斗争”,即“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意味着在伟大事业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许多艰巨的任务、危险、困难、挑战和矛盾,我们要拿出斗争的姿态,找出斗争的方略去对待它们。这里的斗争指的不是两大对立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状态。把握这个伟大斗争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执政方略;一个是怎么干。

“伟大工程”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党的“执政主线”,着眼于“谁来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打铁必须自身硬”。在此之前的表述是“打铁还须自身硬”,从“还须”到“必须”告诉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或者“领头羊”的至关重要性。

“伟大事业”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的“执政主题”,着眼于“干什么”。对于伟大事业,我们不妨把它聚焦成这样两个问题来理解:一是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早就给出了三个维度的明确回答:从过去看,这是我们的成功经验;从现在看,是我们继续出发的基本依靠;从未来看,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二是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此,我们应当始终遵循三点最基本的原则:首先,从过去看,我们要坚持“两个不能否定”。 其次,从现在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社会主义”,这是给伟大事业定下的一个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推进伟大事业我们要进行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但是无论怎么改,我们都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如果我们的改革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就叫改弦易辙了,就是犯了颠覆性的错误。最后,从未来看,我们会始终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那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7]看到这两个“更加”的表述,我们会想起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在深圳,他也说过这样类似的一句话:“恐怕再过30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这样的制度。”1992年再过30年,即2022年,恰好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前后,邓小平用的是“恐怕”和“才会”这两个看似不确定性的字眼,但是在这样的不确定性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一脉相承。

“伟大梦想”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党的“执政目标”,着眼于“干成什么”。9000 多万共产党人带领近13 亿多中国人,到205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这个梦想实现了没有,是要接受检验的,所以叫“干成什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之间使用的标点符号是一个顿号。这个顿号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把“中国梦”看成是一个质变点的话,在这个质变实现之前,处于总的量变阶段,总的量变阶段会有部分质变,那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这样的部分质变,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是要靠部分质变的积累来逐步实现的。

“四个伟大”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征程,这是从中国共产党98年历程中得出的结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在坚定地推进,其目的,正是为了在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共产党能够切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

三、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坚定远大理想信念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理想信念和初心是分不开的,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所谓的初心和使命。百年风雨同舟路,中国共产党人用一个又一个举世震惊的成就证明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有三层新内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因此,共产党员应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涵养家国情怀,把个人理想、个人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牢记党的宗旨,谨遵党的教诲,以小我成大我,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谨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做到切切实实地不负人民的期待。

(二)练就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

革命意志具体表现为:在国家安危和人民利益受到损害时勇于挺身而出,摒弃个人利益得失,不怕牺牲,大公无私。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锤炼革命意志。 刘少奇当年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即是从党性的高度,教育共产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目的、方法和基本要求。[9]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应该具备如下意志品质:一是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并把实现自我价值与创造社会价值紧密统一起来。二是牢固树立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更是每一位共产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三是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时刻准备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奋斗的彻底性和忘我的牺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要求的,也是共产党员最可贵的思想品格。四是主动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三)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担当负责是共产党人的优秀政治品格。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 这种“‘质的规定性’使无产阶级政党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的局限性,即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性,肩负起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重任和伟大使命,彰显出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12]23可见,敢于担当是无产阶级政党本质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担当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一个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有客观检验标准的。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好干部标准,“敢于担当”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努力练就“五个过硬”,即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勇做善于决策、重在执行、注重实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敢于担当的“实干型干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不断提升自己。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特别是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找差距”的要求,脚踏实地,结合实际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四)通过学习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一种远大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道德准则。以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是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题中应有之意。这就要求每位共产党员要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保证精神上的富足;通过学习武装头脑、教育引导人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批判的武器”即理论武装的力量;毛泽东更是用“不是机关枪,胜过机关枪”的比喻,经典地总结了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年的历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有过这样的阐释:“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1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面对的形势日益复杂,面临的各种诱惑也日益增多,中国共产党人要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就必须经得起各种考验,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这就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练就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特别是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导。

猜你喜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三重境界
浅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实履行检察职责
推进高校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路径探索
高校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讲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故事
切实搞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中华家文化数字博物馆项目启动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恳谈会在京举办
党史教育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的应用
在基层党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浅见
浅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