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有着近90年的历史老校,创建于1929年,始称“县立第一小学”。学校现有34个教学班,2098名学生。近年来,学校对办学思路和办学经验进行了总结,扬长避短,辩证取舍,构建了交融式德育管理特色,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实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增强了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我校历来坚持全员德育的原则,以党支部书记、校长、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品德教师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
组长:辛从飞(党总支书记)
刘战武(校长)
副组长:万东福(德育副校长)
谢巧云(教学副校长)
成员:丁红群(政教主任)
任永慧(教务主任)
张杰(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各班班主任、各学科教师
德育教育→政教处→班主任→学生
教育教学→教务处→各学科教师→学生
家长委员会→家长→学生
学校党支部→少先队→少先队员
我校地处老城区,面积不大,但学生人数多,有不少是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我们结合学校办学实际,选择德育“课程化”作为新课改中的突破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有关精神,结合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我校以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核心构建了多元德育课程化体系,秉承“施以学生适合教育,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奠基学生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积极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探索学校德育新模式。我校现已逐步形成德育三大课程体系,即学科性课程体系、专题性课程体系、活动性课程体系。同时,也形成了四大类德育课程板块,包括显性课程:品德(每周至少两节)、班队会(每周一节)、国旗下演讲(每周一次)、班级思想教育(每天中午20分钟)、专题教育、生命教育、语文课、艺术课、拓展型、研究性课程等;隐性课程:少先队大队委、师生文明执勤岗服务队等;选修课程:《国学经典》等;活动课程:主题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各类社团活动、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特色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三大体系、四大板块体现了学校交融式德育特色,实现了全科育人、全员育人的新局面。
为了鼓励教师开展德育课程研究,学校从理论上给指导、制度上给引领、活动上给空间、研究上给方向、评价上给激励,引导教师依据新课程的要求,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以课堂为主渠道,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优化教学机制,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有效实现德育目标。目前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有《快乐实验室》 系列、《美丽江夏》、《纸》、《井》、《和美课堂》、《书法练习簿》等,涵盖科技、人文、书法、文体等方方面面,大大丰富了德育课程体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作为一所地处老城区的老校,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完全不能同新兴的学校相提并论,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城区其他学校不能比拟的。所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开始就是走的文化内涵发展道路,根据自身特点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公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规划德育育人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校园美化物等。学校拿出资金合理配置设施设备,增加了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了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在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学校还推出了“最美一小人”系列活动,在全校师生中评选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优秀学生,并将其照片制成标牌,固定呈现在校园醒目的地方,在激励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学校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媒介,力争让每一株花草、每一块砖瓦、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体现了校园处处皆教育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真正实现了文化育人。优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鉴物增识,启迪了心智,陶冶了情操。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学校注重突出生活性和主体性,打造的“生活型”教室,为孩子们创设了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设立开放性书架”“打造绿地文化”“让每一块墙壁说话”等活动;通过开展升旗、阳光快乐大课间等活动,静态与动态文化交融,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接受道德、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
德育因活动而精彩。一直以来,学校政教处和少先队大队部精心设计,注重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德育活动,以活动育人。我校德育活动主要有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发展活动等。
1.落实班队活动。班队活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班队活动,坚持课程建设的自主性和生活性,使班队活动和新课程改革融于一体,孕育出新的生命力。实践中我们注重坚持自主性,鼓励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定主题、定活动形式,自发完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健全人格,在实践操作中健全品格,在实践锻炼中为理想奠基。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我校营造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升旗、合唱节、艺术节活动及校园特色活动——“争星夺章”等教育活动。学校每周一都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整个过程规范、有序、庄严,国旗下演讲者都是由学校的领导干部、党员教师、班主任、学生组成,演讲内容结合重大节日和重要事件,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包括爱国、诚信、礼仪、安全等诸多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学生展示才艺的文化场。《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德育对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为了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学校交融德育理念,我校在学生中大力开展了“讲文明、讲卫生、勤俭节约、自立自强、认真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注意安全、遵纪守法、锻炼身体、热爱艺术”十个好习惯“争星夺章”活动。同时,通过德育活动引导师生瞄准榜样,向榜样看齐,从而使十个好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争星夺章”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显著的效果。
3.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中的生长点,也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它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保障。我校2017年度组织了到红星基地、区消防中队、社区福利院等地开展的大量校外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增长社会知识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教育资源社会化,使我们获得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学生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目前,学校正对各项德育活动分年段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使之上升为德育文化课程,成为学校大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夯实学生社团活动。我校共有独轮车、合唱、舞蹈、葫芦丝等10个社团组织,分为学科类、实践类、科技类、艺术类以及体育类等,以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目前,社团已经成了学生展示个性、发展特长、锻炼能力的舞台。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委员会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其自主性集中体现在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等方面。
5.有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政教处的精心组织下,我校以重大节庆纪念日为契机,认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做到月月有主题,如:一月、二月利用元旦、春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三月以雷锋活动月、植树节为契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环保意识教育;四月以清明节为契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举行祭扫烈士墓等活动,缅怀先烈等……学校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施以学生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学校密切社会和家庭的联系,积极推进“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形成,努力营造“大德育”的氛围。如:大力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积极发挥法制副校长、城管副校长、家长委员会、校外基地的作用,以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凝结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家长会,架起家校共建之桥;成立三级家长委员会,请家长监督并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利用“班级QQ群”、学校微信云平台、学校教育云平台、“家校联系手册”等多种途径,共同研究和探索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到同步,教师和家长教育达到同心,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提高了家校联系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通过搭建高效的交融式德育网络体系,学校逐步形成了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的交融性大教育场,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连续高分通过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评估,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家长学校、武汉市语言文字示范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武汉市群众满意学校等荣誉。
扎实的德育工作带来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先后荣获湖北省第四届“大家唱、大家跳”艺术节表演全能奖、武汉市第十一届学校艺术节二等奖、学校独轮车队在武汉市第六届特色队伍比赛中荣获金奖和最佳创意奖,并参加了武汉市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