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祥耀
(江西高校出版社,江西 南昌 330046)
近年来,从国家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工匠精神”可以看出,国家对各行各业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这也为出版行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出版行业进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教育图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出版单位要想在新时代教育图书市场变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帮助教辅编辑顺利转型,培育一批优秀的行业工匠,依靠教辅编辑的专业、敬业、精益求精以及创新精神,谋得发展与未来。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为高频词,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和探索工匠精神。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原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其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品质。其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又是人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理想以及职业品质的重要体现,为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而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亟待各行各业的匠人们去传承和弘扬。
从古至今,各行各业中都有许多闪烁着工匠精神光芒的匠人们,出版行业亦是如此。如战国末期为著《吕氏春秋》而“一字千金”的吕不韦;明朝末期著名的出版家、藏书家毛晋;近代商务印书馆张元济,编辑家邹韬奋,等等。这些出版名家用他们的“工匠精神”推动了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铸就了出版业的编辑模范。这些出版巨匠让我们深刻地领悟了“工匠精神”的实质,那便是追求极致的自我约束、认真谨慎的专注和耐得住寂寞的坚守。
编辑与工匠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在对两者的职业素养要求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需要“用心、细心、专心、恒心”,更要追求完美,有所创新。编辑在工作中不仅要做到熟悉出版流程,抱着敬畏文字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本书稿,努力消灭差错,规范出版,更要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以打造精品图书为职业理想。
教辅编辑是众多图书编辑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每天编辑加工的稿件是中小学教材教辅。而教辅图书是我国大部分出版单位利润的重要来源,在教育图书市场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是各出版单位逐利的重要领域。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出版单位过度看重教辅图书的经济属性,忽略了其社会属性,导致教辅图书市场乱象丛生。而教辅编辑看稿量大,精力有限,质量意识不强,导致教辅图书质量严重下滑。缺乏创新也是市场上教辅图书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这一现状折射出的便是教辅编辑工匠精神的缺失。
何谓出版?何谓创新?何谓精品?在利益面前,一些出版人的初心已经不再纯粹。教辅出版作为我国出版行业中十分重要的一大门类,面向的读者对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如果教辅编辑在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等出版流程中,不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为出版理念,那么由他们经手的教辅图书也只能是随波逐流的产品,其社会效益可以想见。
不论何时何地,内容和质量始终是教辅图书的生命线,是出版单位的“金字招牌”。如今,国家对书号进行总量控制,在国家对书号只减不增的要求下,各出版单位要始终围绕自身发展战略布局,培养教辅编辑的工匠精神,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工作。
新时代,无论是基于编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需要,还是各出版单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都要求教辅编辑在工作中熔铸工匠精神,努力提升教辅图书的质量。
1.克服困难,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情怀。教辅编辑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现状对其工匠型精神的培育存在阻碍。在日常工作中他们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教辅资料,加班看稿已成工作常态;和一般图书相比,教辅图书版本多,内容较为枯燥、复杂,并且较难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荣誉;教辅图书受众群体特殊,编辑肩上担子重、心理压力大,等等。当初斗志昂扬要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要在出版行业发光发热的年轻教辅编辑们,时间久了,工作热情便开始消退,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笔者认为,热爱自己的职业这一高尚的职业情怀是工匠型编辑首先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对出版事业没有情怀的编辑不可能严格要求自己,更不可能具备专注、严谨、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态度。相反,热爱和专注本职工作,持有强烈的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职业使命感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的教辅编辑,才能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住负面影响,出版精品教辅图书。
2.做一个既专又博的专家型教辅编辑。工匠一般都拥有深厚的技艺,能够熟练地运用工具和材料,编辑也要像工匠那样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身体力行做好一名“编书匠”。
教辅编辑一般按学科划分,这就要求教辅编辑对其负责学科的知识做深入、全面的研究,做一名“专家”。做一名“专家”必须学会解读国家有关教育部门的教育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和落实;做一名“专家”要深入研究本学科的教材,中小学教辅大多数与教材配套使用,因而熟悉教材是一个学科编辑知识技能的重要体现;“专家”还要掌握学科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走在学科发展前沿,等等。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有可能成为专家型教辅编辑,策划的教辅图书才能契合本学科师生教学的实际需求,才能在教辅图书市场中脱颖而出。
当然,教辅编辑不光要在负责的学科方面做得专业,还应有广博的知识结构。这样在编辑加工教辅时,才能得心应手,跟不同的作者交往时才能做到有话说,说得在理,充满自信。
1.工匠精神要求教辅编辑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教辅图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都很强,因而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利用好本社资源,做好编发互动,多听取发行员的意见;自身也要多走动书店、书市,对市场上的同类教辅进行比较、学习;还要深入学校,走访老师、学生,了解本单位教辅产品的使用情况,做好记录,完善选题策划工作。现在市场上的教辅图书种类看似五花八门,实则版式、内容大致相同,缺乏新意和亮点。深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是教辅编辑策划出优秀选题的重要途径。
如今我们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搜集信息的方式变得多样化。通过传统的市场调研方式不容易获得的信息,现在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补充和完善。如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预测,以便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收集、挖掘和处理信息,包括读者的阅读需求与购买倾向、最新的出版动态、学科市场热点、同类书的信息比较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辅编辑可以参加大型图书博览会或教辅类的图书展览会,学习国内品牌教辅的出版经验,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抓住机会,多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和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积极主动地结交优秀的教师、教研员、专家名师,积累作者资源,为今后的工作做好铺垫。
2.工匠精神要求教辅编辑始终以内容为王,以质量为保障。(1)一本符合教学需求,被师生认可的教辅,必须有过硬的内容。要出版内容过硬的教辅图书,笔者认为教辅编辑除了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遴选专业的作者。教辅编辑不仅要积累自己的作者资源,还要善于挖掘作者。这样在约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合适的作者编写优秀的教辅。一本内容丰富,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强的教辅,应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教育名师专家来编写,因为他们对知识点的把握,对教材的研究,对教育规律的掌握才是最专业、最精准的。无轮是编写新书,还是修订教辅产品,都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二是在出版过程中编辑要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编辑不是作者,但并不意味着编辑在图书创作过程中可以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为了确保图书的内容符合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符合新课标要求,紧扣教材,教辅编辑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者的创作过程当中去,甚至同作者讨论如何更好地创作,让作者贯彻出版意图,切实做好图书内容资源把关者。(2)打造精品教辅,应以内容为基础,质量作保障。只有内容,没有质量作保障的教辅图书是没有价值、没有生命的。目前,因部分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市场上的教辅图书质量良莠不齐,整体质量严重下滑,情况不容乐观。在这样的出版环境下,教辅编辑更要增强质量意识。因教辅图书的受众群体是中小学生,读者基数庞大,他们急需汲取知识的养分,且对知识的辨识力较弱,容易受书本知识影响。如果他们接触的教辅图书是粗制滥造的,那么不仅不能发挥教辅辅助教学的作用,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误人子弟,对出版单位的发展也极为不利,所以压在教辅编辑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教辅编辑在质量面前丝毫不能懈怠,要用心去做良心教辅,抱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文字差错,注重细节,严格要求自己,追求极致,敢于正视自己的产品,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将质量意识贯穿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多出精品教辅。
3.工匠精神要求教辅编辑创新发展。邹韬奋曾反复强调,编辑“要有创造精神”,切忌“人云亦云”,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专”。编辑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群体,因而在工作中要充分增强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工匠精神并不是埋头“精雕细琢”,也要求编辑求新求变,不仅要在观念上创新,还要在出版内容和形式上创新。(1)教辅编辑要打破藩篱,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传统的编辑被人们称为“文字的向导”,主要以文字为工作核心。在数字化出版时代,教辅编辑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主动延伸工匠精神,敢于突破自我,改变传统的出版思路,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和新技术做好教辅产品的融合创新工作。教辅编辑要善于从他人成功的经验中积累经验。在包括声音、图像、音乐、动画和影像等多媒体出版中,积极主动地开发数字化教辅产品,或者配合教辅图书开发增值服务。目前市场上教辅图书与新媒体融合的产品已经较为普遍,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例如,一些教辅图书借助二维码这一载体,让读者使用手机扫一扫,获取相关音频学习资料,延伸教辅内容;又如数传集团开发的RAYS(Readers at your system)产品告诉我们,我们不仅需要作者圈,还要建立读者圈。目前这一新技术已为全国200多家出版社、400多家期刊社的5.3亿册图书增值。这一系统把传统纸书以全媒体形式进行延伸和扩展,为编辑提供了数字化配套资源服务,以多元化内容呈现来满足读者深层次的阅读需求。这些新媒体技术、数字化产品的加入大大提升了图书的附加值,也增强了图书的市场竞争力。作为教辅编辑,要主动学习新技术,抓住新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让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实现融合创新发展,为广大中小学生呈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料,让教辅动起来,变得实用又生动有趣。(2)教辅编辑要用创新思维增加教辅图书品种,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目前,出版社正在实现由原有的提供单一化、统一化的出版物转变为提供个性化的定制资源的转型,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为不同版本教材定制配套教辅。通过建立内容资源数据库,将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板块的内容资源数据库碎片化,出版数字化教辅产品,降低研发成本,增加教辅单品盈利。二是教辅编辑利用创新思维,为客户定制细分类别、难度层次不同的产品。将内容资源细分为知识点的讲解、例题和练习等种类,并按不同的难度划分级别,根据顾客需求,定制出讲解类、讲练结合类、练习类、阶段测试类产品。三是教辅编辑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开发校本教材、地方教材等。
在全媒体时代,工匠精神要求教辅编辑做好教学辅助产品、数字出版产品以及延伸产品等工作,做好全媒介质开发,实现融合发展,创造出最新的出版成果。编辑的创造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生来就有的,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作支撑,再加上反复实践,不断学习,日积月累。出版单位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帮助编辑实现转型,为编辑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用人制度,以老带新,借鉴并实施“导师制”,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专家型编辑。教辅编辑始终要牢记出版人的初心,不忘传递文化的使命,在日常工作中,以教辅品质为核心,秉持新时代要求的“工匠精神”,不断创新、自我完善、勇于提高、精心设计、精工细作,创造出更多高品质、高价值的优秀教辅读物,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我国教育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