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2
两千多年以来,中西方译论都在不断发展着。中国译界在借鉴国外优秀翻译理论来指导本国翻译工作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翻译理论。在引进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过程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谓是我国译界百谈不厌的话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奈达的功能为我国的翻译实践工作提供了重大的指导意义。
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给出了“动态对等”的定义: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奈达的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映基本一致”。换言之,就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但由于“动态”这个表达易被误解为仅仅具有影响力的东西,导致许多人认为如果一篇译文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那它一定是“动态对等”的范例。为了消除这种误解,同时也为了强调“功能”这个概念,1993年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纵观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其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映相似。功能对等理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文体对等、词汇对等、语篇对等、句法对等。
《望庐山瀑布》是典型的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香炉”自然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因其形状像香炉而得名。由于瀑布的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有团团紫烟从香炉中冉冉升起。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地惟妙惟肖。
整首诗的平仄押韵如下:原诗属七言绝句,外形排列十分整齐,押韵规律为:
整首诗押韵和谐自然。第一、二、四行都同押尾韵an,属于aaba型。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遥看瀑布”四个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中的望瀑布。“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瀑布飞湍直下的景象。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近景目光所看,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湍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地写出了山之高峻。“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两位诗人都通过对原诗的景物进行描写来传达自己对原诗的理解和感悟。
原诗押韵的形式是aaba型,许渊冲先生使用格律体押aabb型的韵,所以许先生的译文更具美感和节奏感,王守义先生使用的自由体诗,长短句交错。
语篇是通过衔接和连贯两大语篇特征来实现的。许先生诗中包含了四个景点(即四种意象):日、香炉、紫烟、瀑布,处理这四个景点时,诗人从“日”接着香炉—紫烟—瀑布,许先生正是根据诗人安排视象的顺序、技巧而英译,王先生则打乱了原诗意象的顺序,不符合原诗的安排技巧,与原文不衔接。
第一句中“香炉”分别译为“Censer Peak”和“Incense Burner”两种译文均译出了“香炉峰”这一双关语,许先生用“exhales”这一动词使庐山拟人化,也更能表达出山峰色彩绚丽的美景,诗味甚浓,富于想象,也再现出原诗的视象美。第二句,“挂”使瀑布化静为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upended”和“hangs”两词都能表达出这种动的美感,但是“upended”是“倒挂”更贴切一些。第三句中动词“直下”,写出了水流之急,许先生的“Its torrent dashes down-俯冲”比黄先生的“dropping-落下”更能把飞流冲击描绘的更加生动而形象。最后一句,运用比喻加想象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许先生用“虚拟语气”准确传达了作者“疑是”的内涵,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