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宗群
(中共安庆市委党校,安徽安庆246133)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曾经指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使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是摆在各历史文化名城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10年,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安庆市城市发展方向定位为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3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纲要》,该规划对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中,如何与文化旅游业相融做了专门要求。几年过去了,我们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过程中,也深刻地思考了这个问题。这种思考是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安庆市引出的,无疑对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如何建设也是有益的。
1981年12月,国家基建委、国家文管局、国家城建局等三部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该请示认为:我国历史文明悠久,许多城市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是革命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致使这些城市历史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如听任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1982年11月,我国颁布了《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并定义历史文化名城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1989年我国颁布了《城市规划法》,对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作了规定。自1982年《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了100余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确定大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现象不只是中国所特有,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也是如此。人们意识到:旅游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引力来源,而旅游为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保护的资金。文化与旅游的嫁接使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大大拓展。在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仅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效益,而且具有了商品属性和经济效益。在世界旅游旅行大会上,各国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达成了一个共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最佳途径,是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为旅游城市。同时专家们也强调在文化融入到旅游过程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仍然是第一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过程中,与旅游的融合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文化旅游业。
通过以上“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变迁过程的梳理,笔者认为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文化遗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或革命意义,并得到保护。其次是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旅游的灵魂和引力来源,历史文化的内涵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展示出来,化作了旅游者的形象理念以及旅游行为的具体感受。简言之: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是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业,历史文化内涵用现代化的手段呈现出来。
历史文化内涵用现代化的手段呈现出来,先要回答的是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什么。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进入新时代,那种泛泛的挖掘已经不够了。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是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提炼,挖掘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来。拿安庆市来说,“皖山皖水”养育了安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也造就了安庆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据史料记载:先民们自古就在安庆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东周时期这里是皖国,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安庆前身是舒州,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安庆军,自此得名“安庆”。安庆建城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800年。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近180年,安庆为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安庆素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邦、戏曲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
安庆文化资源有:中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诞生在这里;清代文坛“桐城派”独领风骚200年;这里走出了“宋画第一人”李公麟、“清代书法第一人”邓石如。陈独秀在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举起“新文化”的旗帜。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美学家朱光潜以及诗人海子等均诞生于此。
安庆戏剧文化资源表现在黄梅戏和京剧上,安庆市是黄梅戏之乡,京剧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国粹的京剧鼻祖程长庚、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均诞生于此。乾隆年间,徽班领袖程长庚融昆曲汉调等剧之长,创造了国粹京剧被誉为京剧鼻祖。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采茶调,清末传入安庆市郊与当地戏剧结合,并用安庆方言念白歌唱,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剧。建国后黄梅戏在音乐伴奏演唱技巧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上世纪50年代严凤英、王少舫等表演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女驸马》《天仙配》等,把黄梅戏推向新高度,使其成为中国五大戏剧之一。
安庆是中华禅宗的圣地,二祖慧可(中华禅宗开山鼻祖)受达摩心法,只身南下安庆司空山(中华禅宗第一山)开宗立派。二祖寺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境内的司空山,三祖寺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下。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诞生于安庆市太湖县。
安庆也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辛亥革命志士吴樾、徐锡麟和熊成基等,新文化运动旗手、中国共产党第一任书记陈独秀,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王步文,以及新中国的杰出外交家黄镇等均诞生在这里。
安庆市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什么?这是新时代安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需要提炼出来的。国务院关于将安庆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特别强调安庆市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安庆历史文化资源中有两个要特别注意的:一是“安庆内军械所”,一是“安庆马炮营起义”。
“安庆内军械所”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1861年9月,湘军攻破安庆城后,曾国藩来到安庆。他在日记中记载了初来时的心情,他感受到了“十里长江、千帆肃立、旌旗招展”的壮观,同时他也忧心忡忡,因为“看不到铁家伙,听不到马达声。”于是曾国藩着手筹建机器局,后命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安庆内军械所的历史性贡献主要有:
(1)1862年的初春,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研制成功。据史料记载这台蒸汽机用锌类合金制造,汽缸直径1.7寸,引擎每分钟240转[1]。机器动力来自于蒸汽机,蒸汽机的应用标志着机器时代的到来。它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中国走向现代工业的标志。
(2)蒸汽动力轮船制造起步,这是中国真正走上机器应用的开端。现在一般认为上海江南造船厂是中国走向现代工业的标志,殊不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制造局,它发源于安庆内军械所。
20世纪末,上海市社科院完成了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课题,并出版了长达近800页的专著《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该书认为中国近代化先行地区在沿江城市,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1]。安庆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在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史中安庆占有重要地位,这里是洋务运动的起点,中国近现代工业在这里迈出了最初的步伐。安徽的发电厂、自来水厂、电报局、图书馆、大学、报纸都在这里诞生。
“安庆马炮营起义”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1908年11月13日,安徽巡抚朱家宝陪同朝廷重臣正在太湖检阅秋操。14日37岁的光绪皇帝驾崩,隔一日74岁的慈禧太后也西去,省城安庆人心惶惶。19日中午朱家宝匆匆赶回安庆,即召集各方官员紧急布置城防,同日午后熊成基召集范传甲等举行紧急会议,决定趁秋操之虚国丧之乱率炮马二营发动安徽起义[2]。会议决定当晚10点起义,由熊成基担任革命军总司令,攻击目标为巡抚衙门。当晚10时许,安庆东城外炮营起义枪声率先打响,东城外先是一片枪声接着是火光冲天。激情四起的新军士官击毙了不愿参加起义的反动军官,然后一把火烧毁了炮营表达了宁死不回的决心。接着西门外马营紧随其后积极响应,直至第二天下午,经过一昼夜的血战起义以失败告终。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意义却是重大的。1909年,熊成基来到了日本面见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和黄兴一起帮助熊成基分析了起义失败的原因。同时受这次起义的启发,孙中山意识到新军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决定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以策划新军起义,其成果就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新军中爆发。武昌起义有一个细节一直被人们忽略了,而这个细节是评价安庆马炮营起义的关键所在。这个细节就是武昌起义前,新军士官们曾经求助于革命党人领导起义,遭到拒绝后新军士官们自己组织领导了这次起义,凝聚起义力量的是曾经和他们并肩作战的安庆马炮营起义。武昌起义时发布了一个起义告书,告书中写到:我们高举的是你们的旗帜,踏着你们的血迹前行[2]。这里的“你们”指的是安庆的马炮营新军。可以说正是安庆马炮营起义,开创了革命党人组织新军起义的新道路。“启武昌之先声”,奏响了辛亥革命威武雄壮的前奏曲[3]。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融入了文化旅游业,这就要求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要顾及到旅游业的发展规律。我们正处在一个推崇品牌的时代,建设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就是安庆历史文化资源品牌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品牌的定位和品牌的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品牌的定位,应该依据于该城市所拥有的历史文化核心资源。
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品牌的打造,可以从点、线两方面做文章,这里的“点”指的是城市的关节点和交通的交叉点,这里的“线”指的是旅游线路。拿安庆来说特别要强调的是沿江线路。具体打造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标志性的建筑体现城市形象。安庆市作为沿江城市,可以参照上海的东方明珠和重庆的朝天门的打造,利用长江江面拉开人们的视线,在长江边竖起形如同蒸汽机样的摩天大楼。实实在在的建筑物把一个城市的形象变得鲜明而具体,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要将历史文化资源所体现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城市的建筑形象中。三是要注意娱乐文化在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文化为内涵的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能深入挖掘出历史文化的核心资源,打造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形象,就一定能迎来这些城市的大发展。当然,在打造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自始至终是居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