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先运,徐迎寿,张志翔
(北京林业大学 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农林类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科研和管理人员,为我国的绿色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然而,农林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行业特色,一些专业甚至十分冷门,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差;艰苦行业专业院校也逐渐面临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等挑战;一些行业性院校存在着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大、专业对口度不高等问题。[2-3]基于此类现实难题,笔者从专业课程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融合共通的视角,探究如何进一步稳固农林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巩固专业建设与学习成果,以期不断提升农林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认识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有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4]农林类院校属于行业性院校,笔者将专业认同分为专业认知(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情感认知(内心情感上的接纳和喜爱)以及行业认知(以专业认知为基础,结合情感认知后形成的自发投入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三个层次。缺乏足够的专业认同感,学生的培养质量势必受到影响;缺乏专业人才的参与和投入,行业如何能够健康发展?专业认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浸润过程,如何让同学们对所学专业接受、认可、喜欢直至全身心投入,需要学生、教师、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责任感教育是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重要的品质教育,是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之一和核心素质。[5]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整体上较为薄弱,也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的另一隐患。近年来社会风气变化,拜金思想明显,急功近利、短视行为十分普遍。这些不良现象在给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造成了一定思想冲击。
担当意识是以道德、责任、情感、认知和实践为核心且知行统一的担当价值体系,其本质是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贯穿人生实践全过程、实现人生核心价值追求的负责精神。由于认知、教育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我国大学生在担当意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6]思想认识水平,是决定一项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往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教书和育人两个环节独立发展,互不融合,蕴含担当意识在内的德育教育效果不突出,更多的是注重人材专业技术与知识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新时代人才的培养和大学生德育元素的提升,应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形成“立体式育人”的教育格局,做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全面融合。
教师授课质量对专业认知度有显著的调节效用。[7]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专业基础课——《植物分类学》课程以讲授自然界各类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形态特征以及植物分类系统等内容为主,内容较枯燥。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笔者在课程导论部分将新形势下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战略意义、当前面临的尴尬局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不利现状与著名植物学家钟扬教授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对口支援西藏16年、长期高原反应引起身体多处不适却坚持为子孙后代开展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植物种子收集的感人事迹结合起来,落脚于爱国和敬业;讲到大戟科橡胶树属时,将其与新中国刚成立时外国对我国进行橡胶资源封锁以限制我国“轮子转起来,经济跑起来”,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设立专门机构秘密在海南开展橡胶种植研究并取得成功,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开山铺路的历史融合一体,落脚于自由和平等;讲到罂粟科罂粟属植物时,将授课内容与屈辱的鸦片战争、悲愤的湄公河惨案和大快人心的电影《湄公河行动》结合起来,落脚于富强和民主。
综上,一批具有很强感染力、亲和力和教学技巧的任课教师,将专业课呆板的知识点与历史史实、热点话题、感人事迹与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通过接地气的、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精心挑选的、可以引起强烈感情共鸣的典型案例和素材,辅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的讲解,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认知度。
情感上的认可,是专业认可向行业升华的重要环节。如何引导学生自发形成对专业感兴趣、喜欢、热爱,涉及到学生自身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入大学之前,多数学生只能通过媒体获取学院相关信息,对自然保护事业没有真切的感知,情感认知度不高。学院教师奔波在国家生态安全保护和管理的一线,为国家的绿色发展建言献策,在学生情感认知培养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并展示出了极大的魅力。例如,自然保护区教研室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在我国林业与自然保护领域的规划、管理和评审工作中的亲身经历;湿地教研室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长期参与国际、国内湿地相关的科研与综合管理等工作经历,动物教研室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在研究普氏野马、雪豹和鸟类等物种中的体会和经验。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足不出户,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行业服务工作,进一步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自然保护事业是个光荣的事业、自豪的事业、利在千秋的事业,增强了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特色鲜明的行业性学院,需要为国家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科研人才和行业管理人才,因此学生的行业认知水平至关重要。
学生在多次野外实习与科研调查的爬山涉水、摸爬滚打中提高了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了肩负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伟大事业的新时代担当意识。通过大量的实习、实践、科学研究和行业体验,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专业认知度、情感认知度和行业认知度。通过这些经历,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设置合理的目标和职业规划,自发投入到自然保护及相关事业中。学院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科研、对口行业管理和服务、科普教育领域,有的同学保研或考研进入中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或国外科研院所等机构继续深造学习;有的同学进入各级林业、农业管理部门,以自身所学服务于我国行业管理和科学发展,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还有些同学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科普宣教工作,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大自然保护联盟TNC、猫盟CFCA等国内外著名的非公益性组织中发挥自身价值,服务社会。
开展德育教育,让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并最终“入行”,需要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协同合作、同心同德、凝心聚力,深入发掘自身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开来,共同肩负起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每门课程均有内在的价值取向,并要求通过教育的形式加以表现,这些要求也是思政教育的落脚点,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将思政教育的原则、要求与内容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有机结合以获得明显的育人效果,涉及面较广,从体系建设到课程细节都需要不断完善。笔者在开展相关教学实践与摸索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和质量。
首先,专业课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时间分配有待优化。其次,有别于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课程思政需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力量,找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深入发掘最易打动学生的思政资源与案例,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梳理和总结先进经验并形成示范和推广,也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如前所述,思想认识水平对一项事业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是人才培养环节中与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最能影响到学生思想发展的人群,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德育水平的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紧扣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这一基本前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