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报的“互联网+”转型探究

2019-03-22 00:27王宏伟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校报受众互联网+

王宏伟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网络正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主要阵地的现状,提出要提高网络信息化水平、做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文化”等工作[1]。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机关报,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握高校意识形态、传播先进文化以及凝聚力量参与高校建设的重要使命[2]。对于高校校报而言,“互联网+校报”的转型模式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电子科大报探索“互联网+校报”转型模式的可能性

(一)电子信息技术优势为其转型提供支持

电子科技大学是电子信息领域唯一的一所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综合实力。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技术优势和“互联网+”复合型英才人才的培养可以为电子科大报探索“互联网+校报”的转型模式提供强大的技术基础和人才支撑。

(二)电子科大报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了转型的基础性条件

经过60余年的发展,电子科大报办报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全省都有了一定的认可度。近年来,在全国高校校报研究会、四川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好新闻评选中,电子科大报每年都斩获数项大奖。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电子科大报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版面设置。

二、“互联网+”背景下电子科大报发展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背景下电子科大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内容、形式固化,不利于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融合。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的方式更加新颖、灵活。电子科大报虽然稿件内容质量较高,但其报道方式和具体内容大多数较为程式化、公文化,甚至形成了固定格式。这一模式本身缺乏创新和活力,不利于通过媒体融合来应对互联网的冲击。

第二,时新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不高,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的要求。从时效性来看,在最近一次改版之后,电子科大报改为半月报,很难保证校报新闻内容的时效性;从新鲜性来看,目前校报内容主要是从新闻网上选取半月以来较为重要的新闻在校报发布,新鲜性不足;从趣味性来看,其内容多数为严肃新闻,语言风格也较为严肃。

第三,互联网的冲击、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让传统媒体的缺陷暴露得更加明显。作为传统纸媒的校报在信息量、互动性、表达方式等方面与新媒体相比存在劣势,这些劣势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明显。在电子科技大学校内,除了官方微信、微博之外,各二级单位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其时效性强,内容有趣,形式活泼,接收方式便捷,受众覆盖面广,服务性强,整体传播力强,对校报形成了强烈冲击。

第四,新闻生产方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在科室调整之前,电子科大报的新闻采编主要由校报编辑部完成,同属党委宣传部管理的新媒体中心和校电视台则分别独立完成各自新闻内容的采编工作。从运行机制上看,各科室较为独立,除了在一些重大选题上进行合作外,在日常新闻生产中沟通联系不足。此外,校报与各院级新闻宣传负责团队联系就更少,很容易形成信息壁垒。

(二)“互联网+”背景下电子科大报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办报思维固化,缺乏互联网思维和媒体融合的观念。作为党委机关报,政治宣传、把握意识形态、引导舆论是其必然要承担的任务,所以其内容必然有一部分是学校的重大事件、方针政策、会议精神等严肃新闻。这些严肃新闻大多数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报道,内容、形式都较为单调乏味,对受众缺乏吸引力。

第二,出版周期、编辑方式等限制了校报内容的新闻价值。受政策、成本等方面的限制,电子科大报目前难以改变其出版周期和版面数量。此外,目前校报编辑部负责学校各类新闻的采写,主要发布于新闻网和校报,所以,编辑部在进行校报的内容编辑时,不会重复进行采访和写作,而是直接选取新闻网上的重要内容进行编辑然后在校报上发布,缺乏新闻策划和深度报道,这使其内容的新鲜性和趣味性都难以提高。

第三,传统纸媒难以满足受众在数字化阅读的需求。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近4亿,其中,青年人群占比70.9%。数字阅读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更加便捷,成本更低,时效性更强,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而作为传统纸媒的校报难以满足高校师生数字化阅读的需求。

第四,缺乏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深度融合。作为校内新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主管部门,党委宣传部虽然统一管理校内的宣传方面的工作,但对各级媒体平台缺乏一定的资源整合。校内各级媒体平台掌握了校内各个领域各个单位的新闻线索来源及新闻传播渠道。如果不能有效调整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进行资源整合,将不利于形成互联网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

三、“互联网+”背景下电子科大报的发展转型路径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不是简单的量变,“互联网+校报”的模式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简单改变。电子科大报在探索“互联网+校报”转型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以“互联网+”思维和媒体融合思想为指引,积极利用学校互联网技术优势,同时创新内容生产方式,借鉴新媒体的优势手段,真正做到报网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校园主流媒体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一)突出自身优势,推动校园新闻供给侧改革,构筑主流舆论阵地

与新媒体相比,校报仍具备相对优势。为了弥补自身不足,增强其与新媒体平台同台竞争的实力,在转型过程中要突出和利用好其自身优势[3]。电子科大报是电子科技大学的官方媒体,作为传统纸媒,在互联网时代其权威性和官方性进一步凸显,很多重大事件的报道、重大消息的发布、对热点事件的评论,都是学校师生职工的可靠信息来源,具有其他媒介形态不可比拟的可信性。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真假难辨,对于高校学生这一情绪容易受到感染的群体来说,更需要主流媒体还原真相澄清事实。电子科大报可以利用其权威性,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主动发声、对校园热点事件进行积极正面的评论,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新闻体裁传播主流话语,从而在高校校园构建主流的舆论阵地,引导高校校园舆论的正确走向。

(二)加强上下联动,推动运行机制深度融合,形成校园传播矩阵

作为学校最具权威性的官方媒体,校报有必要也有能力整合校内媒体资源并加强有效联动。电子科大报可以依托党委宣传部对校内各学院的媒体平台进行整合,建立校园媒体联盟,加强组织架构上的融合。在运行机制上可以实现自下而上的新闻素材聚集以及自上而下的新闻消息传播,形成上下联动的传播矩阵[4]。校内各单位的媒体大部分由学生记者构成,他们在学生群体中大部分都是信息传递的意见领袖,在校园信息传播中具有关键节点的作用。通过校园媒体联盟的机制构建,吸引他们参与到电子科大报的内容生产中来,有利于加强校报与受众间的有效互动,实现高校学生参与校园文化传播。同时,电子科大报、官网、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均归口党委宣传部管辖,校报可依托党委宣传部,整合所辖媒体平台,引入“中央厨房”模式,实现校园新闻的集中采编,在新闻生产的源头实现全媒体化运作,在新闻内容编辑时既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平台特点进行处理也要进行相互间的有效联动。

(三)增强策划意识,进行深度报道,有效应对互联网冲击

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目前受众的需求以及办报成本决定了电子科大报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其发行周期及版面数量。所以,在时效性方面较难与其他校内新媒体平台相比。但可以通过加强新闻策划,整合资源,进行深入报道的方式来提高其新鲜性和趣味性,这应成为其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发力点之一。所以,校报编辑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师生需求设计校报栏目,积极主动地思考内容的选取,创新报道的角度,掌握更多的新闻素材,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5]。电子科大报应占领校园文化的制高点,通过深度报道全方位解读校园文化理念,揭示学校文化内涵,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在进行内容编辑时要将半月内的各类新闻进行有机整合,按类别和重要性进行分类,重新组合,避免碎片化,形成整体化、重点化的版面内容。同时要对未来半月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策划,对一些重要事件提前策划,采用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种新闻体裁有机结合的方式对学术科研、校园生活热点等进行深度报道,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新闻。

(四)增强互联网思维,立足受众需求,增强校报的服务属性

高校校报承担着思想政治宣传、把握意识形态的任务,但这并不决定一定要采用严肃的形式,只有将任务要求和受众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目标。电子科大报在办报过程中,无论是主管领导还是编辑都要转变观念,增强互联网思维,在形式和内容上增强服务属性,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形式上,要适应受众的数字化阅读习惯,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报纸网络一体化。在已有校报网络版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进行有效结合,运用超媒介形态实现校报内容与新媒体平台内容的有机融合。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校报数据库、新闻素材库,便于读者随时进行素材的查阅[6]。内容上,要通过互联网实时了解高校师生职工的利益诉求,在学习服务、生活服务、出行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为其提供服务,同时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有效解决师生职工反映的问题[7]。

猜你喜欢
校报受众互联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媒体语境下以受众为本提升高校校报传播效力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危机和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