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对当代青年审美异化景观的影响

2019-03-22 00:27胡静柔
传播与版权 2019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整容异化

胡静柔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指出,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构成了一系列片段与景象,而这些片段和景象又反过来催眠着人们。真实的社会存在被景观包装成虚幻的图像,植入人们无意识的欲望中。当大众沉浸于诱人的景观社会时,个体的反抗性与自我批判性逐渐被消磨,最终被景观所支配。

景观是视觉和意识的延伸,任何社会呈现出来的景观都是其审美与文化的结合。审美体现在景观中,而文化蕴藏在景观内。我国当代青年审美异化的背后,正是大众传播媒介对虚假景观的渲染和放大。媒体构建出来的“拟态环境”在全社会催生了一种以追求人造的外在美为荣的“文化规范”。这样的文化规范一旦形成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改变着人们的判断与行为。

一、当代青年审美异化的表征

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为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基本。由此可见,一个人天生的容貌与身材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基本派别之一的道家美学也以自然、素朴为美,老子和庄子反对人工雕琢之美,提倡人们追求精神的自由境界。然而,普世的审美标准如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人打趣称:“过去的美女有模有样,现在的美女一模一样。”这句话便将我国当代青年的审美观诠释得淋漓尽致。

过去的三年里,中国医美市场以31.83%的平均年增速持续扩张,是全球平均年增速的6倍,处于行业发展爆发期。[1]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称,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的规模将达到8000亿元。[2]新氧科技发布的《2019医美行业白皮书》预计中国居民在整容、整形手术上的消费量将于今年跃居全球第一。数据显示,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医美项目为面部整形。在市场调研中,九成受访人群表示对自己的五官不满意,亟待通过整容手术达到理想效果。于是,“欧式大外双”“韩式翘鼻”等项目成为各大医美机构的招牌“吸金术”。因基因和人种而富有差异性的人类面部特征,正在被同一化。

然而,美国80%的医美消费是由30岁以上的人群买单,但在中国30岁以下的人群才是医美消费的主力军(占比超80%),[3]并有持续低龄化的趋势。放眼医美市场,针对高中生、大学生的整容、整形广告比比皆是。业内人士称,每年的毕业季就是整容季,一季度营业额最高可占全年五成。甚至有专门的借贷公司瞄准这一产业与群体,在提供借款用以医美后,再以高额还款金额控制当事人为其从事违法工作。缺乏社会经验的一些青年成为受害者,不但欠下无法偿还的巨额贷款,还面临隐私被泄露与法律制裁的问题。

伴随医美市场如火如荼发展的还有持续走高的医美纠纷,有关整容、整形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2019年1月3日,19岁的大二女生夏某被推进手术室进行隆鼻手术,7小时后家属接到医院通知,夏某因麻醉意外抢救无效死亡,等待他们的只有一具冰冷的尸体。诸如此类的医美事故还不止于此,当事人轻则终身毁容,留下心理障碍,重则失去生命。如此局面不禁让人思考,究竟是什么让这些花季少女投身医美,支付高额医疗费用,冒着多重风险也要参与这样一场搭上后半辈子健康与幸福的“赌博”。

与此同时,先进的软件技术为那些不具备整容、整形勇气和经济条件的年轻人提供了另一种“变美”的选择。早在2016年,美图公司便依靠旗下的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美拍等手机应用软件共计4.56亿人次的月活跃用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随后推出的主打自动美颜功能的美图手机也掀起抢购风潮。如今,纵观各大手机应用,只要具备相机功能的软件必定能够对拍摄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美化,轻则只是对人物面部进行“美白”“嫩肤”,重则能对人物五官与身材各部位进行任意放大、缩小、突出与位移。

这些高科技“易容”软件为我们的社会构筑了一种新型景观。原本是记录和反映人们真实生活的照片和视频,俨然成为人们精心包装和美化自我的工具,“PS”(图片编辑技术)也成为当代青年进行社会交往的必备技能。不能通过一个人的照片或视频判断他的真实长相,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常识。一句“如果我走丢了,拿着我作为头像的照片找我,就永远也找不到我了”,成为当代青年自嘲的网络流行语。然而自嘲过后,大家仍然乐此不疲地将自己的照片“PS”成“照骗”,不这样做的人反而被视为不时髦的异类。

简而言之,我国当代青年的审美异化主要体现在:(1)以人造的、同一的,趋向于西方审美标准的容貌与身材为美;(2)以虚假的、表象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与软件技术打造出来的景观为美。在这样一种扭曲的审美标准之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认为一个人的学识、内涵在外形和虚假景观面前一文不值。于是,原本应当朝气蓬勃、奋斗进取的中国青年花费了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追求美,却又在偏离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评判美的标准究竟从何而来——审美异化与拟态环境论

美国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一概念,意为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重构,向人们提示的一种来源于客观环境但又并不完全等同于客观环境的象征性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还通过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环境产生现实性的影响。

在刊登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的《“警惕!整容竟然成了‘开学礼’!”》一文中,还在读高中的主人公杨某在接受采访时称,在她的微博、微信里,到处能看到大眼睛、瓜子脸、高鼻梁的美女。她每次照镜子时都觉得自己的长相不受欢迎,因为不符合“别人”的审美标准。在这名未成年少女的认知里,美的定义与评判美的标准统统源自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屏幕上那些不符合人体自然生长比例,经过精密的人工雕琢再加以软件处理后的面庞与身形,得到了最多的关注与吹捧。所以她理所当然地认为,那就是美。

打开当代青年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满屏皆是拥有近乎完美的相貌与身材的网络红人。他们有着黄种人的身份,却具备欧美人一般立体到有些畸形的五官和饱满、高挑的身材。照片和视频中的他们频繁出现在全球各地的高档酒店、餐厅,有着数不尽的奢侈品傍身,过着光鲜亮丽、令人艳羡的生活。他们有的大方透露自己的医美经历,甚至直接推荐医院,也不避讳谈论为他们奢靡生活买单的“金主”。这样一种拟态环境让涉世未深的青年受众误以为,只有整容、整形才得以如此生活,而勤奋、节俭、脚踏实地读书和工作的反而是少数碌碌无为者。于是,趋同心理产生,模仿行为开始。

“自打关注了XX姐姐,我就觉得自己在学校太浪费青春了。我也要整容,然后去夜场蹦迪、钓‘富二代’,谢谢XX姐姐告诉我还能这样活!”一名初中生在某网络红人的自媒体平台上如此留言。根据新华网发布的《“95后”就业观》一文中的调查数据,“95后”们最向往的职业便是“网红、主播”,近半数受访者希望通过“颜值”引起同事的关注,比例超过“通过自身能力得到认可”。在他们接触到的媒介信息中,已有足够的案例证明,通过医美手术改变自己原本的外形是变身网络红人走向圆满人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三、错误的审美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审美异化与培养理论

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在其提出的“培养理论”中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大众传媒真实、全面地反映客观世界,为受众提供正确的信息,就对培养人们理性、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如果大众传媒对客观世界进行狭隘、偏颇的描述,就会歪曲受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从而形成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除去被当代青年追捧成“意见领袖”的网络红人,影视作品在大众传播中倚靠其广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也在重塑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出现在我国影视作品中的男女主角,不论饰演何种角色,都拥有远远优于普通人的容貌和身材。医美手术让他们的外形更像一个个“芭比娃娃”而非活生生的人。几部电影、电视剧看下来,观众竟难以区分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过去被归类为大脑疾病的“脸盲症”,如今被用来形容人们普遍存在的,无法分辨“整容模板”炮制出来的面孔的问题。

更为夸张的是,为了让主角们看上去完美无瑕,在影视作品的后期制作中,还会使用到“美白”“嫩肤”等软件技术,连人物面部的毛孔都被磨平。在编剧设置的故事情节中,这些外形完美的主角们可以不温柔、不懂事,可以没内涵、没能力,但他们却能周旋在众多十分优秀的追求者之间,完全不用担心生计问题,因为总有人能够帮他们解决。长期观看这样的国产偶像剧,青年受众在潜意识里早已将完美的外形与完美的伴侣、完美的工作划上了等号。所以,他们才把整容、整形、“PS”照片看得比努力学习、认真工作更重要。

而对比欧美国家,在他们广为流传的经典影视作品中,男女主角高矮胖瘦、身材各异,容貌普通甚至是在我们看起来有些“丑陋”的比比皆是。但他们自信、阳光、热爱生活,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有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能为自己谋生的一技之长,还有愿意与他们相依相伴的朋友与爱人。在这样一种传播氛围下,青年受众才不会产生“只有我外形足够完美,才配拥有不离不弃的知己和伴侣,才能以此获得幸福”的错误认知。

四、审美标准的颠覆与重建——审美异化与文化规范论

美国传播学者梅文尔·德弗勒在进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时提出了文化规范论。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有选择地提供、展示信息,可使受众了解什么才是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范,体会什么才是社会所赞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这些规范和准则保持一致。这种影响是长期的、累积性的,因为人们一旦认同某种规范和准则,就会以此作为取舍其他传播内容、判断他人日常行为的标准,从而扩散和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

依据该理论,我们可以将大众传播媒介树立社会文化规范的过程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大众传媒通过长期传播或倡导某种行为,使受众在某一领域产生新的观念,认为这种行为是社会所认可和赞同的。第二步,受众依据新的观念,产生新的判断标准,认为这种行为是绝对正确并受到欢迎的,并对不符合这一观念与判断标准的行为产生排斥。第三步,受众纷纷对大众传媒宣传的行为进行效仿,当效仿者达到一定规模,新的社会文化规范被树立,遵循新的文化规范的观念和行为被进一步推广。

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在地域上可以被归类为亚洲人。论五官,我们比欧美人更扁平,但更秀气。论身材,欧美人比我们更高大,更凹凸有致。在医美技术尚未成熟之前,我们也以浓眉大眼、唇红齿白为美,但并不以完全抹去中国人的外形特征为美,更不以抹去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为美。但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民整容、整形、“PS”照片的时代,这背后不仅有商业利益的驱动,还有大众传播对过去形成的文化规范的颠覆。当代青年的审美出现异化,是因为他们在每天接触的只有顺应错误文化规范的传播内容。

那些频繁出现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明星、主播、网络红人,很多都顶着一副又宽又厚的双眼皮,深邃的眼窝上面是“欧式挑眉”或“韩式平眉”。他们拥有饱满的额头与脸颊,高耸的山根搭配上翘的鼻尖以及又尖又长的下巴。他们为了让脸型更上镜而拔掉口腔后位的板牙,为了让胸部、臀部更立体而植入假体,为了让腰肢更纤细而摘掉肋骨。但他们依靠“粉丝”随便接一个广告,做一场直播都能轻松拥有普通都市白领辛苦工作一年的收入。为了保持人气,他们还在不断地按照异化后的审美标准继续整容、整形。先进的医美技术辅助他们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众瞩目的偶像,这无疑激励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梦想通过医美改变人生。

五、大众传播对审美异化的干预

以人造的、同一的,趋向于西方审美标准的容貌与身材为美以及以虚假的、表象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与软件技术打造出来的景观为美,都是不利于青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审美观。容貌完美与否,身材婀娜与否,都只是美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真实是美,乐观是美,勤俭是美,向上是美。不论是“拟态环境”的塑造,还是“培养”功能的发挥和“文化规范”的树立,大众传播媒介在我国当代青年审美异化过程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若想回归到一个理性审美、健康审美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重建新的文化规范。

首先,主流媒体应在选择传播内容时格外注意,停止过分渲染和推广异化后的审美观,不论是在针对明星、网络红人的新闻报道中,还是在影视作品的选角与剧情设计里。美的定义应当是丰富的、多样的、包容的。我们不应一味地模仿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模样,而以自己独具东方特色的面孔为耻,亦或仅依据外形打击、嘲笑、否定他人。这是一个国家具备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当代青年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

医美手术为身体带来的风险不仅体现在短期的手术失败上,注射进身体的药物与假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何种变异与变形无人可知。那些通过绝食、催吐、服用强效减肥药来保持模特般体重的女生,身患厌食症、抑郁症、不孕症的也并不少见。我国社会舆论对上述这些改变外形的手段不置可否的态度,也亟待主流媒体进行干预和引导。

同时,主流媒体应多采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借助青年人更为活跃的新媒体平台,将当代青年该有的风华正茂、独具魅力的一面展现出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说了一句朴素而深刻、平实却充满力量的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艰苦奋斗、独立自强的人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美、最可爱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含着金汤匙出生,荧屏上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景观固然存在吸引力。但通过改变外形、打造景观、借助他人获得的声名与财富并不真正属于自己,只有才华和能力能够抵挡住岁月的打磨,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整容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整容之前先“整心”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思想论述
整容之前先“整心”
以“微更新”实现城市治理的“微整容”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