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华
(大连市结核病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1)
急性心力衰竭是多发生于老年人群的急性心脏病变,由于患者心脏受损导致心室射血能力急剧下降,从而引起组织、器官、体循环供血不足,肺循环淤血[1],机体代谢异常,最终形成心脏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为气促、发绀、咯痰等。临床上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有心情烦躁、情绪焦虑等反应,综合护理干预可在患者预后过程中缓解患者情绪,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本文将通过实例对比研究,探讨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综合护理干预组(研究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每组45例。综合护理干预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9~78岁,平均(65.43±8.03)岁;常规护理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7~73岁,平均(63.11±6.76)岁。入院患者经过严格的症状和体征筛选,均符合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精神类及血液系统类疾病患者[2]。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方案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控制病房内温湿度在规定范围内,保障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舒适环境中接受护理。督促患者按规定用药、饮食,定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正常的生活作息。
研究组:综合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身心健康,从饮食、音乐方面稳定患者情绪,从用药、生命体征监测等方面稳定患者病情,做好相应的基础护理措施,比如情绪疏导、有氧运动、健康教育等,营造和谐的医疗护理环境。具体内容如下:①制定科学健康的运动强度、饮食方案,以增进患者自身抵抗能力;②经常与患者保持交流,及时准确获取患者心理活动,提供适宜的音乐或者香味保持患者愉悦心情,从而及时消除消极情绪;③定时监测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生命体征,如血压、血氧、呼吸、脉搏、心率、体温等,根据具体参数异常值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④对于患者家属给予专业知识和健康教育,保证患者稳定的家庭环境,以利于患者全身心接受治疗,降低患者自身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心功能指标包括每搏排血量(SV)、左室射血分数(IVEF)[3]。疗效标准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4],分别通过IVEF、SV的具体变化以及症状来判断。①无效:症状无变化,甚至可能加重;②有效:患者异常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每搏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数值显著好转,但停止综合护理后症状可能再次复发或加重;③显效:患者异常体征消失,情绪、饮食均正常。总有效率=(显效例+有效例)/总例×100%。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疗效比较:急性心衰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或综合护理干预后均有一定疗效,其中采用综合护理的研究组总体有效率为84.44%,显著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67.6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护理前的每搏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P>0.05),在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显著改善,进一步比较发现,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研究组的两个功能指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n SV(mL) IVEF(%)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45 60.74±14.83 81.05±22.80* 38.87±6.45 50.03±9.49*对照组45 59.14±12.09 69.68±18.24* 39.23±5.40 43.43±8.31*t - - 6.89 - 5.14 P - - 0.015 - 0.022
急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快速进展或慢性恶化的心脏功能障碍综合征[5],患病后不及时治疗或者护理,病情的恶化或者病程的迁移往往会导致其他组织器官(肝、肾、肺等)充血或者低灌注,从而导致系统性功能障碍,例如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肝肾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临床上,急诊科室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合理用药是关键,“强心、利尿、扩血管”策略目前是作为应对急性心力衰竭的首要选择。由于该病发病急,病程长,预后差,导致患者住院过程中或者病情转归出院后如果不坚持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和预后,病情往往会再次复发并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经济、高效、可持续的应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和缩短住院时间,还能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以及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提高自主解决能力,降低风险。
此次研究表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方式后,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都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患者在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后,其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最能反映效果的显效率(51.11%)也显著高于常规护理(20.00%),与文献报道相符。以SV、IVEF作为心功能指标,可以定量评价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合患者的情绪反应、身体功能反应等定性指标,进一步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治愈后复发率低,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