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往往要求企业要以事实为根据,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情况为核心,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能够帮助他们科学合理进行决策的会计信息,但是在现实中,很多的企业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使其内部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相关理论概述
1.会计信息的相关概念
从会计信息本质上来说,是先将企业日常经营的过程中所产生价值经历一系列运动而出现的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再严格的按照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把价值运动产生的这些数据进行加工,最后就成为了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的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使社会经济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在现实中会计信息主要指过去企业价值运动产生的会计信息,这是一种有关资金的获得和分配以及使用的信息。综合上述来讲,会计信息就是使会计主体单位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财务报表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本单位的经济能力和财务水平的信息。
2.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及种类
会计信息的失真主要表现为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与经济组织主体所发生的真实事项的原始状况不一致,而这些失真的会计信息往往没有办法准确地反映出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现金的流动量以及日常经营成果,而这就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社会交易成本费用过高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使企业筹资的难度加剧,使得资金周转不灵,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决策的准确性,阻碍企业的发展。在宏观上,还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会计信息的相关理论界一般把会计信息失真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意失真和无意失真。顾名思义,故意失真就是会计主体本身存在故意性、有目的性、有预谋性的财务造假和财务欺诈行为,有时候也将这种行为称为会计舞弊。故意失真主要是由于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因为掌握着主要的会计信息,但是为了顾全会计主体以及相关者的利益而枉顾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自身的职责,故意对会计信息进行伪造、篡改和编造会计凭证,然后转而对上级部门虚报、漏报和瞒报会计数据,从而最终导致了公布出来的会计信息与实际不相符的现象。故意失真最明显的特征不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的,而是有关人员的故意为之,故意是发生会计失真最为直接的因素。无意识失真与故意失真相反,它指的是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由于人自身的原因出现无法避免的失误,这是一种非故意的过失。一般来说,出现无意识失真大多都是因为会计核算人员对法律法规不理解和专业素质能力比较低以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外在因素所造成的核算出来的会计信息与实际不相符的现象。所以,理论界也常常把无意识失真称作会计错误。无意识失真最大的特点就是主体的无意。但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失真,它所造成的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1.企业受利益驱动,诱发造假行为
会计造假的行为会使会计信息失真,而出现会计造假行为的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逃脱或者减少税款的上缴,有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私底下建立小金库,还有一些则是为了迎合上级的领导而贪污挪用,不管是哪一种,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益。会计造假的方式具体的可以概括为三种:会计舞弊、粉饰账目、会计工作的失误。会计舞弊是指主体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在这三种方式中,会计舞弊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它所造成的结果也是最为严重的。会计粉饰指的是会计主体为了使财务报表在表面上看起来可以达到各项目的要求,而通过一些不公正和不合理但是却合法的手段,来增加企业的经营业绩。它是人为的并且在事前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一般情况下很难被人发现,但是它具有潜在的危害,会使决策者作出错误的决策。会计工作的失误是一种无意识的失误,它不是因为人的故意而造成的,一般是因为会计人员对于一些信息的不理解和在测算过程中的不可抗因素导致的,虽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难免出现这种错误,但是如果通过多次核算和校正还是能够将错误降到最低。
2.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一般将企业内部监督分为两类,即: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内部利益相关者监督包括经营者、所有者和职工会计监督,这些监督的主体由于职权分配的不明确和缺少运用公正合理合法的手段而无法正常进行会计监督。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则是由债权人进行会计监督和国家税务部门会计监督两部分组成,但是这些部门独立于企业,往往不能够深入了解到企业具体的经济活动,难免被一些粉饰过的账目报表所迷惑,产生会计监督的不到位现象。实行单位内部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完整,更是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获取效益的同时,防止出现违法行为。很多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建立内部监督制度,而建立起来的企业则仅仅只是设定了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和条款目的在于应付上级的检查,根本没有落实,没有会计监督的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违法违规事件,例如变更原始的凭证、虚构经济工作内容,导致会计信息错误,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对策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指的是企业各级的管理部门采用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的一系列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控制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主要是通过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内部分工和原始凭证的审核而实现的。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能够预防和发现并纠正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除此之外,一些适当的授权和职责的明确划分还能够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在使会计信息合法的前提下同时可以确保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这样能够使企业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降低。
2.健全企业会计信息监督体系,加强会计监督的力度
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主要是由国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监督组成。对于一些已经查处的会计信息问题国家和政府一定要严肃处理,监督其进行纠正,而对于情节尤其严重的还应该追究刑事其责任。而实行社会方面的监督则是为了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公开化,让社会对其进行评价,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行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要在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督,通过对资产的控制有效地防止违法乱纪的现象出现。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监督制度的认识,培养一批兼具高的职业道德和拥有高的执业水平会计人员。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普遍采取责任制的方法进行管理,进而做到强化内部的监督管理。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做到:第一,明确权责,业务要反复核查,禁止一人独自处理业务。第二,强化事后监督,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岗位,配备道德水平高,能力强的人,实施程序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第三,设立由权威部门直接管理的审计委员会,对会计部门进行内容监督。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人为因素的错误。
四、结论
现实中往往有很多企业与个人为了局部的利益而在会计信息公布的过程中人为掺假。与此同时,不同的会计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目的,无法反映出会计主体真实的经营状况和日常的现金流量。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不管在落后的国家或者是发达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有经济就会需要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在当前或者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会计行业研究和探索的一个主题。
参考文献:
[1]刘英.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其治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2:128-129.
[2]辛欣,余薇.基于內部控制视角下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05:63-67+30.
作者简介:袁世敏(1997- ),女,汉族,籍贯:陕西省安康市,辽宁理工学院,经济管理系,本科生,所学专业: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