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儿
1999年元月,陈果和妻子回元顶村看望父母,冬日的暖阳照耀着小山村,元顶山上云雾缭绕,鸟儿欢唱。然而另外一幅场景却闯入了眼帘:田里,一位六旬老人正忙农活,两个孙子,大的约6岁,小的约4岁,在一旁玩耍。弟弟玩累了,躺在田埂上睡着了,满头大汗的老人脱下自己的外衣,盖在小孙子身上,叹口气继续干活……
回城后,陈果久久忘不了田间的那一幕。过了两个月,陈果和妻子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城里的生意,回老家自费办学。随后,夫妻俩将老家的堂屋改造成教室,院坝用作操场,请木匠做黑板,加工桌椅板凳,置办教学用品,开办了一所家庭式私立学堂。与此同时,夫妻俩将做生意存下的几万元钱也全都花完了。1999年秋季第一次招生,幼儿园和一年级就接收了七十多名学生,哥嫂外出务工,也将两个侄儿托付给他们。
2002年春季开学时,村民杨清科找到陈果:“我儿子和儿媳都外出打工,孙子到了该读书的年龄了,家离学校太远,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我想把孩子寄住在你家。平时我帮你干些农活,算老叔求你了!”陈果不好推辞,便答应下来。这个消息一传开,一些亲友纷纷将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送过来,短短一个月,住进他家的就有13个孩子。
学生离家远,有时候就在陈果家借住,为此夫妻俩干脆腾出两间屋子免费给学生住,慢慢地,一些孩子开始了寄住生活。2005年,陈果夫妇转入公办元顶村小学代课。和他们一同转入元顶村小学的,还有在学堂就读的几十名学生。2007年,学校同意留守孩子们住进学校,与此同时,留守孩子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最多的时候,一个学期共来了七十多个留守娃娃。在学校教学楼内有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宿舍,这就是陈果和张蓉夫妻俩的家。屋里有两张床,一大一小挤占了大部分空間。陈果说,小床是给小一点的孩子们准备的,因为小一点的孩子不会睡觉,容易受寒感冒和尿床,所以小一点的几个孩子都和他们夫妻住一起,方便每晚照看。
从做饭、洗衣、喂饭到辅导作业、开展活动,教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爹妈该干的活,陈果夫妇全包了。杨清科的孙子就一直寄住在陈果家,这一住就是好几年,直到孩子上三年级,每次提起陈果夫妇,老人就眼睛湿润地竖起大拇指。“有陈果、张蓉两位老师照顾孩子,我们在外打工的家长真的放心。”邓淇、邓莉姐弟俩的妈妈说。
夫妻俩既当老师又做爹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每天的生活节奏比大城市的白领还要紧张充实: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给孩子们做好早饭、穿衣梳头、整理床铺,紧接着就要上课、安排课外活动,趁孩子们午睡的时候抓紧备课。下午放学后,除了辅导作业、做晚饭,还要帮助孩子们与各自的父母视频聊天,增加他们的亲情,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能睡觉,夜里,还要叫醒年纪小的孩子起床尿尿。
一天夜里,一个9岁的孩子突发急性中耳炎,村卫生所条件简陋、无法应对,夫妻俩只好一个人骑摩托车、一个人抱着孩子,走了近两个小时的山路带孩子到乡中心医院治疗。等凌晨时分回家时,发现自己5岁的小女儿躺在凳子上睡着了,一摸女儿的身体,全身滚烫,夫妻俩这才知道孩子发烧了……
18年来,他们共送走了8届毕业生,照料了756个留守孩子。
曾有人记录过陈果夫妇的一天——
就着窗外晨光,陈果夫妇二人,蹑手蹑脚穿好衣服下了楼,走进厨房烧火洗菜,轻轻搬动着锅碗瓢盆,开始给孩子们准备早餐。
刚下过雨的大山里天气有些微凉。和往常一样,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操场上举行了升国旗仪式。12点58分,孩子们在教室午休,陈果、张蓉夫妇回到二楼办公室,把备课本当做枕头,趴在桌上午睡。13点14分,短暂的休息之后,陈果直起了身子,伸出右手按摩了几下自己的肩膀,开始着手写教案。随后,张蓉也醒了,拿过一摞数学作业批改起来。村小里的孩子都是幼儿园到三年级的小朋友,张蓉每天除了上课教学,还要关心年幼小朋友的生活起居。
午饭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张蓉的看管下,趴在课桌上小憩。在学校里,常年有五十多名长期留守的孩子和老师们一起学习生活。15点40分,张蓉到孩子们的宿舍里,把一床床棉被抱出来晒,“晒得暖和和软绵绵的,孩子们睡觉盖得更舒服”张蓉笑着说。
21点37分,洗完脸以后,几个孩子缠着张蓉要听故事。张蓉搂着他们,“从前有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喜欢戴着外婆送给她的一顶红色天鹅绒的帽子……”不知过了多久,孩子们都睡着了,张蓉把他们一个个抱上床,脱下衣服鞋袜,给他们盖好被子,又把三间宿舍的几十个孩子挨个看一遍,才放心地下楼打扫教室卫生。等到忙完了,月光静静洒在地上,周围只剩下“吱吱”的蟋蟀声。再看表,已经是深夜23点42分……
然而这只是平日,周末才是夫妻俩最忙的时候,不仅要将几十个孩子的衣服、鞋子清洗干净,还得组织孩子们洗澡、洗头,打理个人卫生,当然还得准备丰盛的饭菜给孩子们打牙祭……
虽然照顾这么多孩子很辛苦,但夫妻俩总是欢欢喜喜,因为每当听到孩子们叫他们“果爸和张妈”的时候,都会由衷感到幸福,因为他们见证了这些小家伙的成长,收获了这么大的一个温馨家庭。
如今,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有的读完高中、大学,还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每当他们回来看望陈果和张蓉,叫一声“果爸、张妈”,就是夫妻俩最快乐的时候。张蓉的手机上一直保留着一条短信,那是一个自幼失去父亲、在陈果和张蓉家生活了10年的孩子发来的,短信上说:“感谢老师把我们养大,教会我们怎么做人,在我的心里,除了亲生母亲,你们就是我最亲的亲人,能当你们的孩子,我感到无比幸福。”每次夫妻俩读着短信,都会悄悄抹去眼角的泪花。
从办家庭式学堂到转正成为元顶村小学教师,夫妻俩的收入一直不高。然而,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们的坚守。有人高薪聘请陈果改行,被他婉言谢绝,他说:这些孩子离不开他们。2017年“五一”长假,在成都读书的小淇和在饭店工作的金涛,回来看望他们,见果爸和张妈太辛苦,硬是不许他们进厨房,主动为留守儿童之家的弟弟妹妹做饭菜,特意让“爸妈”品尝他们的手艺,吃着孩子们做的饭菜,陈果夫妻无比幸福!
元顶村小学已经收到赠送的电脑、电话、电视机,以及大量体育器材和图书,学校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孩子们的宿舍有了衣柜,还换了漂亮的新床,学校建起了蓄水池、浴室,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孩子们从此用水更加方便。
学校门口的松树,是陈果夫妻二人刚来学校时种下的。如今,已经长到近20米高,笔直的树干参天而上,树上挂满了松果。陈果站在校门口,望着这棵树,轻声而坚定地说:“我们一定倾尽所能,像培育这棵树一样,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用之才。”
夫妇先后被评为“感动巴中·2012年度人物”;2015年“川东北片区师德楷模”,2015年全国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2016年“感动南江年度人物”“全国最美家庭”。
夜深人静时,夫妻俩看着那些孩子熟睡的小脸,总是满足和幸福,他们整整18年的时间,做了影响自己和孩子们一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也让自己年迈的时候想起来就微笑。
责编/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