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佩思
在上一期的介绍中,小动物们在西方作曲家的笔下可是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这一期,动物们来到中国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有使命要学习与传承中国民族音乐留下的珍宝。民族民间音乐大多流传于百姓之间,有记录故事场景的,有抒发感情的,也有庆祝节日的,气氛或热闹,或诙谐,也更亲近人心。不知道小动物们在民族音乐作品里又有怎样的姿态呢?让我们一同来探索中国音乐作品里的动物世界吧。
惟妙惟肖的模仿—《鸭子拌嘴》《赛马》
说起中国民族乐器,也许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古筝、二胡、琵琶。如果要选择一样乐器去模仿鸭子的动作和声音,恐怕像做数学题一样有难度。作曲家安志顺先生可真是太聪明了,他运用了各种民族打击乐器写出了《鸭子拌嘴》这部十分逗趣的小曲。例如,用交替敲打两个不同的木鱼声音“嗒”“哆”模仿小鸭子一摇一摆地走路,还有用镲以不同的敲击动作模仿小鸭子戏水、扑翅膀和吵架拌嘴的小景。《鸭子拌嘴》已被列入小学音乐课本,是一首非常适合大家去聆听乐器发出的不同音量、力度,思考不同的声音色彩和乐器配合,感受故事中鸭子的动作姿态,从吵架到和解的声音表现。
欣赏了可爱的鸭子们,让我们看向充满奔放与豪迈的内蒙古大草原,映入眼帘的有蓝天白云,少不了一群英姿飒爽的骏马。一首享誉国内外的二胡作品《赛马》可谓家喻户晓了,这首作品是二胡名家黄海怀于1959年创作的。
1962年,他在“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获奖后,此曲便风靡全国。在演奏技巧上,《赛马》主要运用了富有弹性的跳弓、马蹄声般的拨弦和展露浓郁蒙古风情的颤指音,全曲需要一气贯之、自然天成。当音乐奏响时,这个画面便映入脑海里:蒙古族人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观看着节日赛马,场面十分热烈,心情无比兴奋和喜悦。《赛马》被改编成许多不同的版本和不同乐器演奏,最风趣的要数郎朗和郎爸、赵本山合奏的版本了。郎朗在国外演出时曾向观众介绍说,这钢琴与二胡就像两匹骏马在赛跑,时而钢琴像马蹄跑得飞快有力,时而二胡模仿马儿兴奋而骄傲地叫起来,你追我赶,永争先锋,乐曲结束瞬间引来全场观众震撼欢呼。
诗与曲的结合—《海青拿天鹅》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
回忆起小学课本里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句,还是那么婉转悠扬,意境动人。在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是息息相通的。从古至今,音乐家、画家和诗人们常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比如二胡名曲《空山鸟语》,作者的灵感正是来自于王维的这首诗,原句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音乐叠加上诗句,仿佛带领人们走进空灵的山谷里。
细说一首最富代表性的名作,要数《海青拿天鹅》了。这是一首有力量有执念的琵琶名曲,琵琶弹指声声入耳。元代诗人杨允孚曾写下:“为爱琵琶调有情……弹出天鹅避海青。”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海青拿天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琵琶作品。此曲主要描绘勇猛的神雕海东青在天空与天鹅激烈搏斗,最终将天鹅击落的情景,也记录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狩猎生活。康熙皇帝曾赞叹道:“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海东青被奉为“万鹰之神”,这种坚韧不可摧的精神从音乐延伸到了文字,可见诗与曲之间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
经典背后的故事—《百鸟朝凤》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民族音乐看似简单明快,其中的内涵却寓意满满。经典名曲《百鸟朝凤》的前身是《百鸟音》,这是一首充分展示唢呐艺术魅力的作品,演奏起来十分喜庆,别有一番风趣。最早的时候,《百鸟朝凤》中一些片段是随演奏者即兴发挥的,唢呐大师刘英的演奏版本可以说模仿各种鸟声到了“真龙现身”的地步。
《百鸟朝凤》曲名本身是一个成语。凤凰在古代是传说中的鸟王。而在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但它有一个优点:它非常勤劳。别的鸟吃饱了就是玩,而它忙着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收藏在洞里,并且日复一日地坚持着。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寻觅不到食物,饿得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与大家共渡难关。旱灾过后,所有的鸟儿们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以后,每当凤凰生日的时候,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寓意着德高望重的人会得到大家的追捧。
中国音乐作品中,描写动物的民间音乐還有很多,例如《孔雀开屏》 《寒鸦戏水》等等。相比西方的音乐作品,中国民族音乐蕴含了许多朴实的中国民间文化和深厚的中华历史底蕴,同时展现了众多民族乐器的精髓。在以上介绍的动物音乐中,更是体现中国音乐作品传承了诗文中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由此感受到,每首音乐作品都蕴藏着一种精神,一种属于炎黄子孙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