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摘要】小学科学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科学创新课例已成为一种趋势。文章对创新课例及其必要性进行了解读,并从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入手,列举大量实例,针对低年级科学创新课例设计与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低年级 科学 创新课例
2017年9月,江苏省低年级开设了科学课,有了统一的教材,许多一线教师秉承先进的课改理念,在教材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力求形成更适合学生的创新课例,甚至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思考。
一、瞄准:创新课例的形成及其必要性
近几年,小学科学创新课例越来越多,各种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中,创新已成为一种形式,自2017年9月江苏省开设低年级科学课之后,创新课例已然延伸至低年级课堂。那么,什么是创新课例,它是否有存在的必然性,以下是笔者的点滴思考。
(一)创新课例解读
1.创新实验衍生创新课例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创新实验”一词非常熟悉,它出现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频率非常高。“创新实验”即为了满足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需求,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改进或创新而形成的新实验教学,而这样形成的课例就是创新课例。
2.重编教材形成创新课例
虽然我们有了教材,但是基于不同学校学生的能力水平、教材中不合理的设计等现实情况,我们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改也强调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要发挥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作用,教师因此会筛选、补充、重编教材,从而形成创新课例。
3.来自生活的全新创新课例
自创新课例形成一种趋势后,教师们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设计创新课例,甚至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从比较流行的《是真的吗》《加油向未来》等电视节目中寻找素材,创新一节具有个人特色的科学课。
(二)创新课例的必要性
1.课改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旨在科学课堂的策略、目标,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新课改在培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所以,创新课例势在必行。
2.现实的需要
小学科学的教材是众多科学教育资源的一种,教材的编写虽是集思广益,能在大面积地区使用。但是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很大,就是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水平、实验器材的配备情况等。因此,需要创新课例来改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
二、积淀:小学低年级科学创新课例常见问题
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是自然学科学习的起步,作为一名基层科学教师,笔者认为,在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科学教学时,应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与全面的科学素质。但据笔者所知,当前小学低年级的科学教学活动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对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一)教学方式不妥
处于低年级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其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以及其自身的动手愿望都是非常强烈,大部分学生对参与科学实验是非常积极的,这无疑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切入点。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科学教学课程的热情并非源自其对科学课程或科学现象的好奇,而仅仅是因为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课程与其他传统教学课程有所区别。也正因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极易出现秩序混乱现象,使课堂教学变得毫无计划性和目的性。
(二)教学内容不当
随着课改的推进,创新课例已成为一种形式,教师们的创新不再仅限于教材,而是在各种科学类电视节目或者趣味实验书中寻找有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以此展开,设计一节创新课。但是一节课不但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还要考虑内容的适学性和价值含量,不能一味地追求内容和方法的新颖。
三、击发:低年级科学创新课例设计与实施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为了避免在低年级创新课例中出现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进行提升,如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设计能力、低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的掌握等。提升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区域或相关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也可以通过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或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实践。
(二)调整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当中,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情况依然存在,学生的学习一直以来较为被动,这也就导致学生习惯进行机械记忆的情况出现。在低年级创新课例的设计中,教师要及时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根据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點研究,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创新课例内容和策略:
1.内容选择
多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植物、动物、水人手,少设计材料、结构、空气等内容,选择一些新奇好玩的内容,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尽量选择能看到的、摸到的研究对象。依据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初期尽量以纯粹的观察学习为主,对原理的解释浅层次涉及,不深入探究。
2.教学策略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因此每节课安排以小课的方式进行,一次就是一个完整的活动;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尽量选择安全、易操作的材料,课前准备好,减少课上领取和发放的时间;为避免课上学生抢夺争执的现象,活动2人一组为宜。
(三)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改变浮于表面的无实效探究
1.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存在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逐步引导建立起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兴趣,并适时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目的性教育,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都比较弱,需要教师非常细致的指导。但我们也要意识到,针对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根据内容和材料的需要,将探究活动泛化,应该想清楚教师如何介入,怎样指导比较好。
如低年级《溶解》一课,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提供材料:食盐、红糖、沙子)请同学们先观察它們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描述(描述语言五花八门,教师引导用科学语言表达,如形状、颜色、大小)。
师:除了看,你还想用哪些方式来观察它们?
小朋友想到了闻、尝、摸(教师趁机渗透观察方式及安全意识)。
师:如果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会怎样变化?
学生有很多猜测。
师追问:你认为要怎么放?要注意什么?
学生们侃侃而谈,讨论出好的操作方法,教师最后视频演示操作步骤。
一节课热闹而有序,学生们都参与其中……
在创新课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辅助教学,如探究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等,帮助学生在创新实验中不断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宽度。上述教师就是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学生思维的深度、宽度被不断拓宽,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加大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和思考习惯的培养力度
教师应在学生刚接触科学实验探究时,就要对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思考习惯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从根源上杜绝学生不良实验习惯与思考习惯的形成。如在实验过程当中,要求学生按教师要求规范使用实验器材,严格遵守实验步骤等。在实验结束之后,要带领学生做好实验器材的归置工作,并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与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自身的实验收获与问题。如此一来,不仅能够顺利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和思考习惯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拓宽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面
笔者认为,实验材料的选择并不一定要完全照搬教材上所举的例子,而是要在确保实验材料有效性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确保科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
(四)不过于追求形式的创新
创新课例的设计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主,不要过于追求内容和形式的新颖性。要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随着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的开设,低年级科学课的创新课例还将出现更多。但是无论是基于教材的创新,还是基于生活素材、基于科学电视节目素材的创新,都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创新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学习,既有外在的发展,更有内在的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