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妍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从批判“阶级的教育”切入,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教育实质,概括性、针对性地论述“阶级的教育”相关理论内容。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阶级的教育”过程中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本质和相关思想,向世界宣告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观点,统筹性地描述出无产阶级性质的教育该有的面貌。基于《共产党宣言》文本,对“阶级的教育”批判理论进行分析,进而发掘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基本的思想,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阶级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0018-04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较为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纲领性的文献,向世人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主张,尤其是对“教育”有关问题做出了较为丰富的论述,同时系统地批判了“阶级的教育”。进行分析的前提基础就是对“阶级的教育”做出符合《宣言》文本的概念界定,因为“教育”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打上了属于特定时代的烙印,具有历史阶段的特殊性,但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不会消失。《宣言》提到,“正如阶级的所有制的终止在资产者看来是生产本身的终止一样,阶级的教育的终止在他们看来就等于一切教育的终止。《宣言》揭露出资产阶级唯恐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和资本主义的教育被无产阶级所消灭,所以他们才用“消灭一切生产和一切教育”来污蔑共产党人。因此,基于《宣言》文本内容,可以分析出“阶级的教育”特指“资产阶级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阶级的教育”展开批判。同时,《宣言》明确表露出了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教育思想,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重要文献,马克思主义不隐瞒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不放弃对无产阶级进行教育,向世界申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质,与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阶级的教育”的批判理論
(一)阶级性教育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解体以来,生产资料便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这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并且组织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掌握着社会的经济命脉,这些人是社会中在物质生产方面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是这一社会的统治阶级。《宣言》中始终贯彻了一个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社会物质基础决定精神状况,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起到选择、传承的作用,它的内容和形式由这一社会的物质基本条件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到,“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一个阶级如若是统治阶级,即表明这一阶级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上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时反映着占有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状况和关系。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统治阶级的物质生产条件也就决定着作为精神活动的“教育”的实质,教育无法摆脱阶级性,因为物质生产状况的差距决定了阶级之间的分野,无法否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具有统治阶级的性质。
《宣言》着重批判的“阶级的教育”指资产阶级的教育,资产阶级为维护阶级统治,便利用“教育”这种“武器”达到麻痹、同化被统治阶级的目的,说服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总之,追溯阶级的教育产生根源就要从统治阶级的物质生产条件中去寻找,资产阶级的物质生产本质特点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那么对资产阶级的教育分析无法忽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根本物质生产关系。如果抛开了统治阶级的教育产生的物质生产基本条件单独谈论统治阶级的教育,那么只能看到这种阶级教育的美好外壳却看不到统治者真正的意图和实质。
(二)阶级的教育本质内容
既然“阶级的教育”——资产阶级的教育根源是由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物质生产关系决定的,阶级的教育内容必然是由统治阶级规定的,必然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识和意图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中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工作,勾画出这一阶级的美好形象,宣扬统治阶级的美好主张,这些人被马克思称作“该阶级的思想家。例如在《宣言》里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驳斥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时提出,“但是,你们既然用你们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观念来衡量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那就请你们不要同我们争论了。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资产阶级的观念由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资产阶级的意识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而教育的内容除了非意识形态性的部分之外,意识形态性的部分如法律、政治、宗教、文化等思想内容都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构建的,都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识,都是为资产阶级的统治作辩护。但是“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由此可分析出“阶级的教育”是一种欺骗和虚假性教育,资产阶级的教育内容本身代表了这种欺骗性和虚假性。
资产阶级的教育内容不仅具有强大的资本主义的建构性,同时具有迷惑性,目的是把人教育成听话的、固定的机器,逐渐地变得能“自觉”接受资产阶级精神产品的熏陶,并且接受了这种资产阶级安排给人处在固定的社会关系中不自知,更加看不清资产阶级的伪善与剥削的实质,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片面的、混沌的认识,限制了人们追求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
(三)阶级的教育实现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驳斥资产阶级污蔑共产党人要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即消灭了人之间亲密关系时说道:“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资产阶级的教育首先是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关系决定的,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阶级的教育与在这一生产关系作用下形成的市民社会具有一致性。资产阶级虽然维护其家庭式教育,但不意味着就否定了教育由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并通过“社会”这样一种“形式”作用于人,他们不会反对通过“社会”对人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他们只是惧怕通过“社会”实现对无产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内容教育,事实上,资产阶级的教育也是“社会教育”。此外,资产阶级维护的“家庭教育”是具有特殊的资产阶级属性的,而对于无产阶级的“家庭”却区别对待,造成了无产阶级家庭的儿女不能获得和资产阶级家庭儿女一般的教育公平,同时,资产阶级的“家庭教育”脱离物质生产劳动,只注重学习知识而不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是“家庭教育”的重大缺陷所在。
阶级的教育内容是由统治阶级决定,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也直接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特点和意志。《宣言》中提到,“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认真考察了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状况,尤其是工人所处的地位和遭受的境遇,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只被看作“劳动的工具”,由于社会劳动高度的分工,决定了要对不同人群进行特定的教育以达到让工人在自己从事的劳动岗位中变得熟练,《资本论》总结道:“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宣言》批判了资产阶级工具性的教育方式,批判了资产者采取这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把劳动者训练成熟练地掌握自己那份工作的、活的运转机器,以加速推进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资产阶级的教育实现方式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的片面的教育。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教育不是以工人本身为出发点进行,而只是对劳动者加以“训练”,渐渐失去劳动者的独立意识,每日只做重复的机械动作,这种教育方式将“最终将导致人的异化。”
虽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无论是资产阶级坚守的家庭式教育,还是通过“社会”这一形式对人施加的教育,都囿于资产阶级性质当中,造成人的畸形、片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基本思想
(一)阶级属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要从资产阶级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寻根,资产阶级的教育最终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而马克思主义的、也就是无产阶级的教育同资产阶级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物质生产关系这一源头出发,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工人共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享成果,因此“教育”也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对于人也是平等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在共产主义的社会中,“阶级”将不复存在,而在《宣言》所处的年代和之后的历史发展时期,阶级对立存在着,并将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实現之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也具有阶级性,即无产阶级的性质。
工人阶级一开始并没有掌握“教育”这一元素,但是“在这一切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其次,我们已经看到,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当“教育”作为武器而被工人阶级所利用时,就必然打上了工人阶级的烙印,教育的思想、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便具有了无产阶级的特性。一个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仅对无产阶级发挥着作用,而且其教育内容中的意识形态部分尤其影响着一部分先进的资产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
资产阶级极力诋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正是因为教育一旦被工人所运用,便会反过来对付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也就深刻体现在彼此教育的不同阶级属性上。
(二)最终目的
“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现象的存在,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所特有的,但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的形态的社会中,教育具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形式。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表达了改变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教育形态,把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奴役性、迷惑性消除,摆脱资产阶级的私人占有,摧毁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上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体系中,无产阶级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应该澄清,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并不意味着只是对工人阶级进行教育,或是只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关照的是全人类的命运,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教育不是一种只局限于无产阶级内部的,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享有特权的活动。这也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资产阶级的教育的本质不同,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深刻反映出其教育使命导向是维护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必然是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教育使命将不会改变,并将由实践去检验其真理性。
(三)基本内容
作为一篇纲领性的文件,《宣言》集中体现的是在政治意识方面对工人进行教育。《宣言》在这里特别突出了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下“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对工人的教育首先要使其意识到“阶级”的客观存在,从而进一步让工人意识到两大阶级的对立,这部分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因为工人的阶级对立意识虽然在工人的头脑中初级产生,但是靠大多数的工人无法自觉地、系统地、准确地掌握阶级对立的思想理论,于是,通过教育这种方式,得以在工人中间广泛地传播,打下“阶级对立”的系统思想理论基础,最终这种思想意识会转化为打碎资产阶级的巨大物质力量。
除了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教育,《宣言》中还体现了对工人阶级进行共产主义科学思想理论的教育。“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一部分资产阶级从劳动中抽出身来专门进行精神生产,研究无产阶级、研究共产主义社会,而整日忙于工厂中的无产阶级无法自发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或者只是形成《宣言》所批判的那种“颇为粗糙的、尚欠修琢的、纯粹出于本能的一种共产主义”思想。对工人进行政治意识的内容的教育,不仅仅包括对阶级对立的阐释,还有对工人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教育,让关乎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共产主义科学理论首先被工人阶级自觉地、准确地从思想上接受,并指导革命实践。
(四)实现方式
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恩格斯谈到过渡时期的教育实施措施,“使所有的儿童享受公费教育……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都在国家设立的机构中受教育和学习。《宣言》总结为“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这样一项措施方案提出,可以分成三方面理解。首先,取消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儿童工厂劳动,基于对当时的社会情况的考察,社会上一批一批的童工投入到生产中,工人成分出现低龄化的现象,工人阶级的儿女们是无法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无法保障的,这也证明当时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的彻底。第二,在取消了这种童工工厂制度后,儿童不会随父母过早地陷入繁重的劳役,而是可以离开父母的照顾后到学校接受教育。最后,注重将“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这体现了无产阶级教育同资产阶级教育的重要区别,资产阶级的教育同生产劳动割裂开来,对资产阶级的家庭只注重思想教育脱离了实践劳动,而处在资产阶级压迫中的无产阶级被绝大部分地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时间,只是单纯的从事劳动生产实践,或是只被进行配合机械生产劳动的片面教育。无产阶级的教育则要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依据,教育内容和形式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同时把教育和物质生产结合意味着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结合上述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内容看,工人阶级无法自觉地形成具有较为系统的无产阶级意识的理论头脑,不能明晰两大阶级的对立,因此就要对工他们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这就隐含着一种后世被列宁总结出来的教育方式,即“灌输”,从外面“灌输”给他们相关的理论思想,以有效地让工人阶级获得阶级意识、共产主义理论信念。由此可见,“灌输”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虽未在《宣言》中明确得到如此准确地概括,却深刻体现了使用“灌输”方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灌输”的这一教育方式“呼之欲出。
对《宣言》中“阶级的教育”的批判理论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阶级”一词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绝不是一个贬义词,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敢于承认自己的阶级性——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具有无产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要改变的是资产阶级教育的性质,绝不是消灭作为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教育”。无产阶级始终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真正普及、公平、免费、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而努力。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不忘《宣言》这一指导工人阶级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对“阶级的教育”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本质性概述。第一,应始终承认教育具有阶级性,坚持对工人阶级进行教育;第二,工人阶级的教育虽然具有工人阶级的属性,但是这一阶级始终代表的应是人民的利益,因此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应该一贯坚持教育的人民性;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应始终带有共产主义社会教育使命,即为了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时刻把教育同生产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人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警惕把人训练成大工业社会的机器,金钱的奴隶,切忌培养工具的人。我国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时刻谨记,在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让教育改革落后,应朝着公共、免费、普及的教育方向去发展。一方面发挥教育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创造出的物质财富服务于教育事业,不能忽略教育在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中占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