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霞
青海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青海西宁 810001
本文从做好课前准备、优化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三个方面,研究探索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模式。
精心的准备完整和丰富的实验材料,是做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实验课前准备阶段,科学老师要结合实验教学需求,准备多样而完备的实验材料,以便顺利的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小学科学实验课前准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小学科学老师的准备工作。在实验课前,科学老师应对实验教学所用器具、器材进行仔细的检查,并进行试操作运用,确保实验教学器具的有效性。例如,在科学实验课堂上常用的酒精灯、试管、小灯座、玻璃杯、吸管等,检查酒精灯灯芯是否完好,能不能正常点燃,小灯座各个部件是否连接良好,是否能够正常通电等。另外还要检查实验所用到的物理或者化学材料是否准备充足,能否正常使用,从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上把好关。
二是,要指导小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首先,让他们了解将要进行的科学实验内容,通过网络、教材课本、科学图书等资料提前对实验进行了解,掌握在实验中进行记录、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如果学校条件具备的话,还可以让小学生提前熟悉实验器械和实验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预演。其次,引导小学生自己酿造实验的计划,提前推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制定科学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还可以让小学生自制或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具,不仅弥补实验课堂教学器具的不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或者与科学老师一起准备实验用具,在准备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用具的用法产生兴趣,从而萌发通过实验活动一探究竟的学习动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本身也是一个探究、分析、总结、归纳的过程,是科学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优化实验教学的过程,让小学生在实验实践中去探究科学新知识,获得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小学生分析、逻辑推理、科学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对科学知识从感性认识向着理性认识的方向发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科学老师应有意识的设计探究性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的目标,让小学生通过观察或者亲自操作实验,产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利用探索性、启发性、多元性的实验问题,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激发他们实验探究的内驱力。科学老师还要充当好实验学习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过程,让他们在自己动手操作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其科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注重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主动的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在实验中去验证已经掌握科学知识的真伪,充分吸收和消化科学课堂知识,更好的学习、应用和探究科学。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验完成和发展自己的方法,获取正确的科学答案。在小学生自主操作探究实验过程中,要鼓励他们大胆猜测,不怕失败,学会自己思考和分析科学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小学生产生实验的兴趣和高涨的实验情绪,还能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多媒体技术具有互动性、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能集视频、图像、声音、文字解说为一体,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并非所有的实验都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比如对环境条件要求高、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实验设备过于昂贵以及日常生活中无法观察或捕捉到现象的实验。要想完成这种类型的科学实验,仅仅依靠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必须借助新的技术手段辅助来完成,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小学实验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频直观形象的把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实验过程,展示给小学生,整合各种网络优势实验教学资源,给小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进行实验过程模拟,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增强小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性认识,突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小学科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的教学中,虽然可以利用灯泡、地球仪等一些简单的实验器具,给学生们演示白天和黑夜交替过程。但是由于没有更为直观的观察,很多小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昼夜交替”形成变化过程。而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给小学生们直接的演示太阳照射地球、地球自转与公转等天体运动规律,帮助小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准确掌握有关科学知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