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群
(长沙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我国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MTI的设立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MTI是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的简称,汉译“翻译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硕士是相对于学术学位硕士而设立,旨在培养适应特定职业和岗位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为主要特征。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批准了15家试点教学单位,近年国内高校踊跃申请MTI授予权,目前已超过200家单位申请成功。
长沙学院正着力于以建设专业硕士授权点为目标的翻译硕士学位点规划和建设,旨在围绕长沙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力争将翻译硕士点建设成为省内同类院系中具有领先水平和特色的专业硕士点,为长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外语口译笔译人才。作为我国重要的中部省会城市,长沙是“一带一路”倡议划定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是我国内陆经济开放型高地建设城市之一,其经济发展呈现外向型格局。长沙于2012年1月亮相达沃斯论坛,随后当选为2017年“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代表城市,由此加快了长沙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长沙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和文化格局为长沙学院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以服务于长沙经济和文化为重要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长沙学院对长沙外语人才的培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鉴于此,长沙学院MTI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关于MTI教育的研究始于2007年MTI专业的设置。较早对MTI进行研究分析的是李军、黄宝印和朱瑞,他们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情况、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和开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环节进行了探讨,强调了MTI教育的职业性特征[1]。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则强调了MTI教育的市场定位,提出MTI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一体化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2]。可见MTI人才培养要求实践性较强,并且紧贴市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有学者强调MTI教育英语翻译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紧密衔接,如吴萍、崔启亮提倡MTI教育与CATTI实现无缝对接,共同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3]。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MTI教育的通识教育性质不容忽视,崔维霞、王均松便强调,“MTI属于‘翻译教育’而不是‘翻译培训’,MTI教学应着眼通识教育,强调翻译能力的全面发展”[4]。因此,我国MTI教育既要坚持职业特性和市场定位,但又不能忽视其通识教育的本质。
供给侧①原本是一个源于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术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长期以来在“需求侧”导向下取得了不少成绩,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经济供给结构的失衡与不协调等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新时期遭遇了发展瓶颈。一方面,一些产品出现过剩、库存积压的现象;另一方面,人们日益增长的高层次、高质量需求得不到满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着力加强经济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5],要求我国经济致力于“供给侧”的转向,而非以往注重的“需求端”。自此之后,“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改革领域的高频词。
如果说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那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特征也正经历着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体现在发展理念和改革思路上,就要实现从需求侧改革向供给侧改革的转变。鉴于此,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在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将处在一个突出位置上,为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2018年7月10日,以“供给侧”为关键词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的高等教育学科搜索显示,相关论文有929条,这些论文大部分是从供给侧视野研究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部分论文或围绕供给侧展开了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教育、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等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或从法学、传媒、会计、体育、设计等具体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②。可见,近两年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已初步形成规模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具体对我国外语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却很少。以“供给侧和外语教学”为主题词搜索,CNKI显示结果仅有4条。其中吴汉周、高飞雁聚焦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高校,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手段和师资培训五个方面较为详细地探讨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6]。王铭玉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例,从“数量不足”“型号不对”“保障不够”和“手段不新”四个方面探讨了外语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7]。刘艳君则具体从课堂教学着手探讨了工科院校外语教学的供给侧改革[8]。这些研究为长沙学院MTI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经验。
在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甚至可以说,高等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供给侧改革,它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合理分配和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供给平衡,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经济供给侧改革紧密相关,而专业学位教育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尤为迫切,顺应供给侧改革趋势的MTI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结构上的失衡,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大力扩招,每年“产出”大量毕业生和社会“准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从2010年的24.2%达到2020年的40%,这一目标在2016年便已实现,根据教育部2017年7月10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2016年已达到3 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我国高等教育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高等教育由 “卖方市场”历史性地过渡到“买方市场”[9]。
具体到MTI教育方面,我国MTI教育于2007年正式获批,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截至目前,我国已有 210所高校开展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目前,我国MTI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如普遍存在的“重申报、轻建设”现象。学生对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的差异不理解,翻译硕士毕业生并未表现出比学术硕士毕业生更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翻译硕士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很多教师基本是从传统翻译学硕士教师直接上岗进行翻译硕士教育,双师型教师非常少,课程教学存在结构性失衡,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相对较少,还未摆脱传统翻译学硕士的学术性培养模式。
以上种种情况从多方面说明了我国翻译专业硕士MTI教育存在供给侧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结构性失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与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倡议的推进,我国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受制于传统翻译学硕士学术性培养模式的MTI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翻译专业硕士MTI教育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翻译专业硕士MTI教育供给侧改革也由大学本质和学科本质所决定。李玉华认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从人才培养质量入手,回归大学根本,主动破解难题,并以自身发展引领社会”[10]。《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1]为学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达到才德完善的最高境界。因此,大学办学固然要考虑社会需求,但却不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都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本位,而高等教育改革也应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要义。特别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时期,立足教育本位、面向供给端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培养既是大学的本质,也是社会赋予大学的根本任务,简言之,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而人之所以为人,最主要的不在技能而在于素养,人的素养则主要来自人文教育。无论是MTI教育还是整个外语教育,都从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长期以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外语教育虽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供需矛盾,但也由于过分依赖社会需求,外语教育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人文教育的本位,走上了技能教育的道路,这引起了不少专家和学者的担忧,如胡文仲、孙有中提出,“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英语人才”[12]。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态势和教育方针政策的规定也决定了MTI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紧迫性。现阶段,我国经济整体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去除多余产能、提高低端产能质量成为经济改革主旋律。中国高等教育也正逐步从外延式发展过渡到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设想的提出和实施正是这一转变的最佳体现。“一带一路”的全面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强音等因素,都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从属于人文教育领域又与社会和市场密切紧密挂钩的MTI专业学位教育,需要立足于供给侧进行改革。
国务院学位办唐继卫处长在2011年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年会中提出,“翻译专业学位教育要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要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与有关部门形成办学合力”[13]。唐继卫简明扼要地指出了MTI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指明了MTI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14]。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长沙学院历来以服务长沙地方经济为重任,重点为湖南经济特别是长沙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特色人才。长沙学院翻译专业本科教育始于2014年,通过不断探索和学习,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已经成功地培养出第一批高素质翻译专业本科毕业生。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翻译专业学生整体上具备更强的口译笔译实践能力和更高的综合素质,这说明我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可行,这为我校正在申办的翻译专业MTI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长沙学院MTI教育应该在本校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吸取兄弟院校MTI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既考虑到长沙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更要立足于供给端,不断优化结构,适应长沙发展需要,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多方调试,探索符合本校特点、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立足于MTI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平衡,坚持以专业定位为基础,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进行改革。长沙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应用型大学,而长沙学院MTI教育是直接服务市场需求的专业型、应用型教育。这决定了长沙学院MTI教育不能采取传统研究型、学术型的英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而应改变传统课程设置结构,与多种学科交叉渗透,开发应用型特色课程。鉴于此,长沙学院MTI教育应着力建设旅游英语、航空英语、机械英语等重点特色课程。
首先,旅游英语素来是长沙学院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特色课程,为长沙的旅游经济国际化发展培养了大量高质量的旅游英语人才,而且以熊力游教授和李小川教授为主的教师团队,也以旅游英语为重点进行科学研究,成功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南省社科项目、长沙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等多项课题,为长沙学院MTI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长沙旅游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其次,航空英语和机械英语则是现阶段长沙学院MTI教育团队力图开发的重点课程。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已于2017年通过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和首都航空服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开设“国际航空英语精英班”,共同开发航空英语特色课程。同时又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创建校园内外互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长沙学院MTI教育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学位教育更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尽可能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强化校企合作、共建校园内外实践基地、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以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长沙学院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开发了口译工作坊、笔译工作坊等模拟实践课程,由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主导,建立了一定量的实战口译笔译题库,既通过模拟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译笔译能力,又邀请部分学生参与口译笔译翻译项目,学生受益良多,这为长沙学院翻译专业MTI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立足于大学的本质和学科的本质,改变知识供给方式,提高实践教学课程质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智慧型课堂。“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15]。MTI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学方法改革应以两个转变为核心,即教学重心从“教”到“教与学”的转变、教学主体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积极探索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和MTI教学性质的新方法,努力将模拟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相结合,开拓进取,打造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智慧课堂。
目前,我校正逐步建设一批现代化教学课堂,已经在一些工科课堂教学中成功运行,接下来会在全校推广。外国语学院教师应积极学习,尽快实现从传统课堂教学到现代化智慧课堂的转变,将课堂时间最大限度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翻译专业教师应力争创建一个口译笔译翻译案例数据库,并随时更新和充实案例,以保证翻译案例数据库的时效性。同时,翻译专业教师也应尽可能借用现代化手段的便利,创建课堂教学材料的共享平台,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共同开发、共同进步。
要紧跟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与时俱进,调整思路,强化实践教学。教育部近年来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早在2015年便开始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平台和保障,鼓励高校和企业积极申报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项目,最大限度实现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平衡与有效衔接。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紧跟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积极申请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2017年已成功获批两项,分别与首都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和八维集团达成合作意向。
长沙学院与首都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已初步确定合作方案,共同创建“国际航空服务精英班”,入选学生与学校和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就业协议,接受“3+1”模式的培养,即前三年在校内学习,第四年直接进入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实践基地进行岗前实习和培训。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则派驻2~3名资深航空服务教员入住校园,并将航空服务课程融入我院课程体系,与我院教师共同合作开发国际航空英语教材。同时,长沙学院与八维集团达成合作,共同创建“长沙学院—八维集团高级翻译校外实践基地”,每年拟选派部分学生前往八维集团北京总部高级翻译实践基地参加实习。
“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倡议正在全面深入推进,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和“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长沙与世界各国联系日趋紧密,其外向型经济格局和国际性文化之都的形象建设日趋完善,与之相应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因此长沙学院MTI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实施,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稳步推进,与之相应的翻译专业学位MTI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长沙学院应顺应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趋势,在现有翻译本科专业教育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服务长沙地方经济、符合长沙学院发展定位、具备本地特色的MTI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注释:
①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经济术语,是经济领域为了提高供给结构对于需求的适应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合理地安排生产要素,扩大有效供给,并以“质量提升”为起点的一条改革路径。参考焦炜、李慧丽《教育供给侧改革视野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1期)。
② 可参杨华《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探究》(《才智》2018年第32期),黄静、丁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思考》(《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周秀娥《“慕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改革助力》(《文教资料》2018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