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3-21 21:17:39
传媒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大学生

何 玥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学生发展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0)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强调充分运用校园官方网站、微博、博客、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手段,全方位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要求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拓展网络平台,丰富内容、建强队伍、净化空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网络精神家园。

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趋势,都促使高校必须适应时代浪潮,将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引入思政教育体系中,并需要随大学生群体特质的变化及网络环境的改变,不断调整发展步调和体系架构。

一、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必然性

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对大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参与实践的目的和沟通交流的过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作为多元观念交汇斗争的舆论场,造成全球范围的信息交互传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与新媒体的关系日益密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刚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从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以26.8%的占比,居最高位。从网民职业结构看,学生为占比最高的群体,达25.4%。可见,年龄段处于20岁左右的大学生在已成为使用网络的主要成员。各类以QQ、微博、微信等为主的新媒体平台也是同学们获得信息和发表观点的重要载体,但这些开放的平台同时被各种利益和力量冲击影响,因此,思政教育工作首先要进入这些场地,并合理利用、管理及转化这些平台,使之更好地管理和服务学生。

(二)传统思政教育难以适应客观需求

传统的思政教育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辅导员言传身教形式进行,此时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同时,随着教育部提出为大学生“增负”,学生课业的增多和学生组织生活的不断丰富,原有的思政教育方式也渐渐难适应其需要。此外,有限的思政教育工作人员,除了在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处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这与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也存在矛盾。与此同时,学生使用网络的便捷性,使得他们的上网时长不断增长,甚至远远超过花费在课堂上的时间。因此,学生传统思政教育途径遭遇瓶颈,加上互联网的冲击,使得当下传统思政教育的难度日益增长。

(三)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的说服难度

新媒体开放、平等、互动、共享的自由市场传播特性,无形中增加了传统思想教育方式的说服难度。传统思政教育中,师生主客对立的说服形式,影响力和实际效果不及网上平等、自由的观念交换方式。同样的内容,如果通过办公室谈话或是课堂授课等方式传授,学生有抵触和反感心理,他们甚至会给这类形式和内容贴上“假大空” “无用论”等标签。不论是当下的新媒体环境,还是上文提到的当代大学生的特征,都使得思政教育要追求更平等和自由的沟通交流方式。

二、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问题

自2015年起,各大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开始逐步启动,许多高校在设备条件和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花费了许多经费与精力,以期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但当下的网络思政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媒体渠道单一且欠缺精准度

据工作观察及学生访谈了解,目前大部分大学生,使用QQ的频率要远高于微信,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同学,大部分以QQ为主要社交渠道。而随着受学长学姐使用习惯的影响,以及校方在课程上的要求等,学生到了大三或大四时,微信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目前,高校主流的新媒体思政阵地仍以微信公众号为主,包括院校的官方微信号、团委、学生会以及其他相关的高校公众号。因此,渠道的单一及不准确,使得思政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不够广,对于大一与大二年级的学生渗透度不够深。

(二)内容及语言的幼稚化

目前许多高校新媒体平台都是由指导老师把握大方向,而具体的采写、编辑和发布等都是由学生完成。因此在内容上就不免存在高度不高、广度不广、深度不深等问题。对于一些社会热点话题的捕捉及讨论不够及时,更遑论及时做出正确引导。此外,语言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迎合”学生偏好,或是低估学生的理解力,常会出现传播语言幼稚化的问题。

(三)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院校的新媒体公众号基本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缺少一定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时,切忌将思政内容由传统平台“复制粘贴”至新媒体,网络思政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内容“网络化”,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适当结合微活动进行,如手机游戏问答,形式上亦可融入漫画、H5、短视频等,符合当代大学生喜爱新鲜事物的特性,能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网络思政教育新媒体化的路径思考

网络社会的崛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它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多元化的网络思想冲击着主流思想,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但网络思政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思政工作“网络化”或“多媒体化”,而是要在全面了解当代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特征后,合理利用网络优势,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工作。

(一)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媒体素养

思政工作人员是思政教育工作一线的执行者,其媒体素养与思政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在新媒体的时代,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首要任务就是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教育队伍。第一,开展常态化技术培训,使思政人员真正掌握并理解新媒体技术,并提高应用能力,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培训也应常态化进行;第二,面对快速传播与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思政工作者需要提升媒介素养,掌握必要的信息分析及处理能力,在遭遇突然状况时,避免因处理不当而产生二次舆论的情况。

(二)从紧跟到引领,解决慢一拍的问题

思政工作一旦缺乏主动性,就会迫使高校总是在追随时代的步伐,被潮流推着走,甚至被时代抛弃。对时代的变革和国家战备、政策理解的偏失,使高校容易处于被改革、被革新的疲惫应付状态。以前都是学生玩什么,或者社会开始成熟什么,思政工作者再去了解研究。待到教育者熟悉并了解后,学生群体间又开始流行其他的新媒体平台。如果在渠道和传播方式上,就无法解决“慢一拍”的问题,那在内容和思想的引领上,更会困难重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站在时代前沿,并将有利于思政工作的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利用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对高校来说,思政工作因从简单的资讯传播,向内涵挖掘方向发展。高校的文化具有唯一性和传播价值,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挖掘所在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找寻亮点,通过策划线下活动与线上互动,赋予思政工作以抓手,丰富工作层次与品位。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