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学习的背叛》中的人文关怀

2019-03-21 21:17:39满亚迪
传媒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纪录片人文

满亚迪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学习的背叛》是由韩国教育放送公社(EBS)制作并播出的纪录片,该片一共三集,分别以允叶媛、明基、政民三位学生作为主人公,讲述韩国教育体制的现实。《学习的背叛》这部纪录片的角度比较纯粹,仅仅通过观察教育体制下的普通学生,来讨论教育体制。学生是教育体制的直接接触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纪录片更具人文性。

纪录片尤其是人文社会纪录片在对个人命运关注的同时,也应该延伸到对整个社会的关注,通过人的命运来反映整个社会这个群体所处环境的现状,这就是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的追求。

《学习的背叛》采用了平民视角,从切入点的选择、个体的选择、叙事的选择上,都体现着平民化的倾向,让众多普通百姓都能明白片子在讲述的内容,都能意识到现实中存在什么问题,是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一、关注社会

(一)教育问题的再审视

教育问题在社会学中属于公共资源分配问题,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中,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差异大,分布不均,优势资源过于集中等问题,韩国也不例外,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普通学生升学困难。与此同时,在韩国内还存在着严重的“唯高学历论”,从价值观上认可学历代表一切,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如果在未来想要从事高收入的律师、医生等职业,就必须有好的学习成绩。

另一个现实是,“住在房价越贵的地区,学习成绩越好”,马太效应在教育方面更加突出,占大比例的普通家庭的学生,即使非常努力,也很难追上家境更好、住在大城市的同龄人,也更难进入好学校。

这部纪录片对教育问题进行再审视,也许造成升学困难的因素有很多,但绝不是因为学生学习不够努力。片中三位主人公,都是日均学习十二小时以上的刻苦型学生,每本课本都会背诵到能默写的程度,手指写到不能动了,就用胶带缠在笔上,用手腕的力量书写,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影片里没有说明,却不停地以学生的努力来暗示观众:不是学生不够努力,是韩国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体制有问题。

(二)社会现状的呈现

“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就说自己晚了”,这是《学习的背叛》这部纪录片让观众感受到的社会。在韩国的高考制度中,第一是平时分数感觉特别重要;第二是学生社会活动参与程度。所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一旦被拉开差距,就再也追不上去了。

片中还反复强调一种社会现实:阶级差距。父母的经济地位影响着孩子的梦想,这种现象维持了社会差距,使得上升的梯子消失,阶层持续存在。第一集的允叶媛在片中说道:“虽然说是公平竞争,但我们的起跑线就是不一样的,而且,别人拥有的发动机什么的也和我们不一样。”这些孩子早早就意识到了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也意识到了自己即使百倍努力也难追上的事实,但他们仍旧愿意为渺小的希望付出努力。

这部片子由韩国教育放送公社(EBS),作为本土制作,制作人应是对于本土的教育十分了解,但这部片子制作人却将自己抽离出环境,用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毫不留情地暴露韩国教育制度弊端。观者不忍,现实一旦直白地摊开,直叫人丧至深渊。

二、平民视角

(一)小视角呈现

该纪录片的视角切入点很小,不谈太空的,只问了韩国的教育体制一个简单问题,那就是:仅凭自己的努力,就能考上名牌大学吗?纪录片的三集都在尽力回答这一个问题。在影片开头,纪录片制作方给出了一个假设性的答案,“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通过三集的真实呈现,在影片的结尾,却给出了偏否定的答案,“学习不会背叛努力的人,然而现实与课本的不一样,孩子们也都明白的。”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制作方通过镜头带着观众一起来做研究,三个观察对象基本条件大致相同,来自小城镇、家境普通、长辈给不了帮助、学习异于常人地努力、渴望升学。通过三集纪录片的观看,引发观众对于更大主题的思考。这样的小视角呈现,不说理,只引导,正是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二)单一典型主体

在展现宏大的社会主题时,我们习惯于用群像、用大数据,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信服,才能体现问题的严重性。但该纪录片只有三集,每集只讲述一个主体的故事。第一集的允叶媛是当地初中的学霸,常年蝉联排行榜第一,但去了重点高中,在395名学生中,排名313;第二集的明基,为了考好大学兼顾学业和社会活动,但在递交大学申请的时候,发现站在有6项获奖记录的明基旁边的学生,有60多项获奖;第三集的政民因为家境贫寒,不敢想自己喜欢什么,只敢选能让自己生存下去的,已经非常努力了,还是考不出90分的数学成绩。

三个主体虽然故事各异,却紧扣主题,并且在他们的身上,观众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是纪录片人文性的体现。

(三)平淡化叙事

《学习的背叛》这部纪录片中,三个故事的结局都不完美,或者说是不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三个主体中没有任何一个通过努力考上好大学的结局,本身这样的故事是带有悲剧色彩的。这些悲剧色彩原本是这三个故事最大的优势,拼命努力却没有取得成功的人生,容易让人唏嘘和印象深刻。但制作方放弃了这个优势,没有往悲情靠拢,没有刻意收买观众的同情,反而是选择一种平淡化的叙事,没有戏剧化的哭泣镜头,也没有情绪的起落,全篇都是如一的平淡。在第二集中,明基的姐姐落榜,也只是通过一个姐姐走出画框的镜头来展现。

三、以人为本

(一)故事化内容呈现

故事化是当前纪录片叙事的主要特征,纪录片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故事中。《学习的背叛》的三集就是三个故事,虽然故事剧情不是那么丰富,但将主体塑造的丰满。第一集的允叶媛是目标清晰、愿意吃苦的学霸;第二集的明基是迷迷糊糊、抓不到重点的迷糊学生;第三集政民是体贴父母、务实的好儿子。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是鲜活的人物。

除了故事主体,纪录片中还有其他的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整个故事的生态,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故事主线是主体为了升学而努力学习,再附带一定的支线故事为主线服务。

(二)日常化采访方式

就本片来说,创作者在采访时,将受访者与采访者置于平等的地位,就采访问题与受访者进行交流。从画面呈现的内容来看,受访者处于一种生活状态中。如同日常与朋友聊天一般,呈现出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

除此之外,整部片子的采访内容较少,甚至在一些关键节点也没有采访,基本都是用记录的画面在表达剧情转变。比如参加重点高中选拔的允叶媛,在考试前后都没有采访,创作者没有用主体口述的方式来表达主体心情的变化,这一点十分与众不同。全片的采访,都用在了对于较深刻问题的探讨上,而且这种探讨非常随意,就像在晚饭桌上的家庭对话,对于教育、对于自己的未来,和主体进行交流。这种不刻意的采访,很容易构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也让主体更容易说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四、结语

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教育是一个重大的选题。关于教育的中外纪录片有很多,关注教育制度对比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等;外部视角关注本土教育的《BBC纪录片-中国学校》;自我审视的《等待超人》《全城高考下的中式奋斗》等。全世界多个国家无数的制作人在关注着教育。韩国也不例外,《学习的背叛》这部片子不是最长的,不是选题最宏大的,但却是真切引人共鸣的,这是这部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这部纪录片切入点小,以“学习会背叛努力的人吗”这样一个问题展开,每集以单一典型主体展开,用平淡化的叙事方式讲述三名学生的故事,最终以小见大,回过头来再审视韩国的教育现状。整部片子以人为主体,通过人的故事,讲述人类社会,其人文关怀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纪录片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4
浅谈“双向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