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编内容和流程看宋代小报的“新媒体”特征

2019-03-21 21:17:39
传媒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小报时效性报纸

彭 玲

(新安晚报社,安徽 合肥 230000)

将历史的时针拨回到宋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雕版印刷技术发展成熟;“士”阶层空前壮大。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宋朝的传播活动和传播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官方和民间两种报纸——邸报和小报。

一、打破新闻控制的小报

研究宋代小报不得不先从邸报说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邸报是小报诞生的“母体”。

邸报是不是报纸?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邸报尚算不得真正的报纸。邸报的前身是唐代进奏院状,进奏院状在传抄的过程中渐渐派生出邸报,由一开始的不定期发行渐渐转为定期发行。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邸报内容主要有“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梳理当时的文献记载可以发现,邸报的内容还包括:皇帝的诏旨和起居,官吏任免,官员奏章,战报,刑罚,法令条例等。从内容可以看出,邸报仅仅是一种政府公文的传抄,无论从功能还是形态上都还不具备报纸的性质。

根据史料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成立进奏院以后,进奏官由中央统一任命,进奏院由中央机构门下省直接领导,并建立了一系列发报制度,把进奏院的发报活动置于皇帝、宰相和有关部门管辖之下。

宋政府之所以直接管理邸报,就是为了控制新闻的发布,巩固统治秩序,为此还形成了一套相当严格的审稿体系,这就是“定本”制度。从真宗咸平二年起,宋政府规定,进奏院编好邸报稿样后要呈送给枢密院审查,枢密院审查通过后的稿样称为“定本”,向地方发布的必须是这种“定本”。枢密院审查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邸报发布的内容,有些内容是禁止发布的,比如边防军事、兵变、农民起义等方面的消息,以及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的消息等。史书中记载的一些自然灾害和异常天象在邸报中也很难见到,因为这些内容在当时会被认为是上天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警告。

宋政府对邸报发布的信息实行严格控制,这就造成人们无法从邸报上获得想知道的新闻内容。而邸报的定本审查制度又造成发行时间上的滞后,导致其新闻时效性不够。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空前壮大的士大夫阶层们迫切需要及时知道时局变化的真实情况,这就特别需要另外寻找新的新闻信息来源。与此同时,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为报纸的买卖发行创造了条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报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打破了邸报的新闻限制。

二、“内容为王”难顾真实性

对于宋代小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学术界的观点比较统一,认为它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小报确切起始于哪一年?这一点尚不可考。关于小报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会要辑稿》,“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诏:不得非时供报朝廷事宜。令进奏官五人为保,犯者科违制之罪。”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非时供报朝廷事宜”很可能就是后来的小报。进入南宗时期,关于小报的记载便很多了。

作为宋代的“新媒体”,小报也有着如今新媒体的一些特征,比如追求“内容为王”,传播方式更灵活,时效性更强,与此同时其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却有所欠缺,这一点常遭人诟病。

相比于邸报,小报刊登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包括“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 “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奏章”等官吏任免信息和时事性政治内容,还有朝廷的谕旨诏令等。如金兵入侵宋时,有官兵和人民奋起反抗,但是因为朝廷内的妥协投降派占了上风,邸报对此避而不谈,但是小报却详细地进行了报道。类似于这样的内容新闻性较强,正是人们想知道的信息,这也是小报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止刊登的内容更丰富,小报的信息也比邸报更灵通,更具有新闻时效性。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人当时抱怨邸报说:“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方敢传录,而官吏迎合意旨,多是删去紧要事目,止传常程文书,偏州下邑往往有经历时月不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人是这样说小报的:“以先得者为功” “命令未行,差除未定,即时誊播” “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传播”。一个是“动辄年旬日,俟许报行”,一个是“朝殿未退已传播”,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小报的新闻时效性已将邸报甩了几条街。

与邸报相比,小报的新闻性和时效性更强,所以更受人欢迎,正所谓“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然而小报有一个问题常遭人诟病,就是其刊登内容的真实性有所欠缺,常常会刊登一些假新闻。小报为什么会经常刊登假新闻?笔者认为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是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当时小报的信息源“或得之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面对这些庞杂的信息,小报没有审查制度,即没有新闻把关人,再加上小报经营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就造成了小报内容的虚实参半、真假难辨。

主观方面则是小报经营者有意为之。如今一些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为了表达观点而杜撰出形形色色的故事和段子,其实这种手段几百年前的小报就用过。宋政府曾公开指责小报“撰造命令,妄传事端”,“凿空撰造,以无为有”,甚至还出现了“伪造诏命”这样的情况。例如,宋徽宗大观四年,小报就曾刊登过一篇伪诏,伪造的内容是斥责蔡京的,为此皇帝还特地下诏书进行了辟谣;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小报又刊载过一篇伪诏,内容是朝廷召用主战派的张浚,这一信息引起金人的疑惧,为此宋高宗不得不下诏进行澄清。对于小报刊登的这些“意见之撰造”以及“撰造命令”的内容,很有可能是小报经营者主观故意所为,他们故意捏造假新闻、假诏旨,就是通过这种假托的方式,将自己的意愿在报纸上加以表达。

三、呈现专业化商品化特征

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如果他关心新闻,可以每天到市场上去买一份报纸,上面不仅刊登有时政信息,还有千奇百怪的社会新闻,这份报纸就是“日书一纸”的小报,小报当时已能做到每天发行售卖。《宋会要辑稿》中记载:“访闻有一使臣及閤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从这段记载可以发现,有人专门以“探报”为生,而且每天发行,由此可见小报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和商品化。

宋代办小报的都是哪些人?从文献记载可以发现,宋代经营小报的人,以进奏官、使臣、下级官吏为主,还有一些“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人,他们是职业化的经营者,也被官方称为“不逞之徒” “奸妄小人”。

周麟之在《论禁小报》中说,“小报者,出于进奏院”,指的就是进奏官和那些以经营小报为生的人相互勾结。进奏官们作为邸报的“编辑”,对于掌握新闻来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利用工作之便编发小报,获得经济利益。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当时的两名进奏官刘资和冯时因为泄露新闻牟利而被各杖100,以示惩戒。

进奏官们利用工作之便为小报提供信息属于“兼职”,后来出现的“探官”则专门从事新闻采写活动,更接近于我们今天的新闻记者。赵升在《朝野类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日新闻。”内探、省探、衙探指的是在这些地方探听和访录新闻的人,这些人经常出入宫禁,分别探听宫廷、中央机关和各级官署的内部新闻,分工明确地为小报提供新闻信息,并逐渐专业化,这些报探可以说是跑机关的新闻记者的鼻祖了。

总之,邸报是宋代重要的官方传播媒介,脱胎于邸报的小报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则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新媒体”,呈现出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但是由于小报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使,追求“内容为王”,又缺乏必要的新闻把关,从而造成小报内容的真实性有所欠缺。

猜你喜欢
小报时效性报纸
奇葩小报
趣味(数学)(2022年4期)2022-07-02 03:10:06
奇葩小报
趣味(数学)(2021年4期)2021-08-05 07:58:54
奇葩小报
趣味(数学)(2021年3期)2021-07-16 06:45:24
奇葩小报
趣味(数学)(2021年10期)2021-03-09 03:09:52
报纸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新闻传播(2018年14期)2018-11-13 01:12:52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荷载预压加固吹填土时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