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影视剪辑创建影片“缺失的信息”

2019-09-19 06:15:12
传媒论坛 2019年18期
关键词:时序盲人大象

王 费

(上海杉达学院传媒学院,上海 201209)

相较于电影而言,微电影因为时长以及碎片化的观看方式,要求剪辑师避免将故事画面全部展现在观众的眼前。然而,“面面俱到” “和盘托出”才能使观众看懂的剪辑理念,频频出现在了年轻大学生微电影初创过程中。如今,剪辑师已经摒弃了早期电影平铺直叙的顺时序表现形式。进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剪辑师学会了利用“省略”来诉说故事和欺骗观众。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总结到“不是靠给予信息来保持观众的兴趣,而是靠扣押信息”[1]。正是这种“缺损的信息”给予了观众的心理产生强大的魔力。

中国自古有个成语“盲人摸象”,这个成语诉说了四个盲人希望通过触摸的方式感知大象形象的故事。摸到鼻子的盲人称“大象是一条管子。”摸到耳朵的人认为“大象像个大蒲扇。”摸到了身体的盲人觉得“大象像一堵墙。”摸到腿的人则将大象描述成了“粗粗的柱子。”如果将“观众看电影”比作“盲人摸大象”,盲人的手变成了观众的眼,观众按照导演的剪辑技巧依次只能看到“大象”的一部分。观众在观看电影这只“大象”的每一个部分的时候,可能会像“盲人”般在心理上产生错误的认知,最终又通过知觉感受将这些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大象”的形象。库尔特·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将这种心理现象解释为:知觉感受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核心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

观看电影是理解影像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量由少变多。在信息量较少的初期,一些奇怪、意义不明的画面,人们会自觉的发掘它们的含义,或者等待它们意义的出现。观众会在潜意识里依赖和借鉴他先前观赏过的影视文本,以及他的知识系统、生活经历、兴趣习惯、价值体系等等猜测故事的发展,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称之为“期待视域”。然而依靠本能的经验联想猜测的结果并不一定与故事最终完美切合,甚至会与诡辩的影视作品大相径庭。随着电影放映时间的增加,观众获取的信息量也在增加,他们会不断修正先前错误的猜测,直到影片结尾,某个关键信息出现的时候,观众才突然看清这个故事的全貌。格式塔心理学理学家苛勒将其称之为心理上的“顿悟”。

如图片中所示,单笔的黑色线条是无法向观众传递“大象”的信息,只有逐渐显现的黑色线条配上缺失的白色背景最终协助观众将每一幅画面内容镶嵌到故事的整体拼图中。所以,一部电影的观影过程可以说是一种从试错到顿悟的心理过程。在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剪辑师正是在剪辑技巧上通过扣押信息来诱导观众,展现诡计的艺术。

一、利用时序变化再造故事结构

顺时序的剪辑画面提倡在影片中安排连续的动作衔接、完整的故事叙述。非顺时序的剪辑更讲究以打乱时空统一为目的,用离散的、分割的、跳跃的方法来进行画面的拼接。在影片开头对于悬念的营造,或是在矛盾冲突的关键时刻,通过衔接非关联性的画面,从而改变叙事的节奏或暂时中断叙事进程。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答案的画面之间拉开时序的距离,使观众带着疑惑的种子继续影片的进程,在这段时序距离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关切度。

二、隐藏可视信息营造焦虑情绪

在剪辑过程中多使用能放大夸张拍摄物体的特写镜头,此类镜头中包含的画面信息量较少,同时配合被模糊掉的空间环境,观众便无法感知人物周围环境是安全或是危险。例如桌下的烟蒂、屏风后面的人,这些主人公视域下“缺失的信息”的画面所营造出的空间不确定性会造成观众焦虑情绪,并同时对镜头之外的事物产生期待,揣测着镜头之外的事物与影片中的人物究竟是何关系。

三、运用留白艺术扩展想象空间

影像的留白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观众把作品与自身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意义构造的可能性。电影被认为是模仿人类思维最逼真的艺术,电影中缺失的画面信息或是可能不存在的画面信息,观众可以借由画面中其他元素的提示和人脑思维的跳跃,在极短的时间内勾勒出“大象”的轮廓。因此,丢失的信息更能激发观众用想象力去填充影片故事。

四、结语

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可以利用上述剪辑手段为影像创建“缺失的信息”,适当地克扣画面信息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从试错到顿悟的心理体验,从而进一步提高影片的叙事能力。

猜你喜欢
时序盲人大象
盲人取袜
基于时序Sentinel-2数据的马铃薯遥感识别研究
基于Sentinel-2时序NDVI的麦冬识别研究
随声附和的盲人
自首的盲人
盲人节
大象无形
中华奇石(2017年4期)2017-06-23 23:04:38
认真的大象
环球人物(2017年7期)2017-04-17 20:07:00
一种毫米波放大器时序直流电源的设计
电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 13:39:08
大象
幼儿园(2016年10期)2016-06-22 19: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