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教育引导对策探讨

2019-03-21 20:17:21何前丹武汉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就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

何前丹 武汉大学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正在急剧上涨,高等教育也开始走向了大众化的教育,随着教育改革制度的推行,大学生对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对其就业心态进行教育和指导,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只有保证大学生有良好的就业状态,才能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因此,加强教育引导是当下高校深入研究的问题,能否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仍然需要高校和社会进一步努力。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在机制、制度、理念以及建设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并加大了教育投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大学已经是比较大众化的教育方式,而且每年高校在招生人数上也在不断扩大,使得在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就业问题上,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峻的局面[1]。

(二)学历优势不再突出

20世纪初,我国恢复高考以后,高校学生的录取率还比较低,特别是本科大学生数量有限,加上全国企业发展的热潮,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也有更多的高校在成立和建设,使得本科教育成为了比较大众化的教育。每年毕业人数不断增长,本科学历已经遍地都是,特别是一些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制度的完善,自学本科专科学历也开始被社会所接受。因此,大学学历的优势已经被逐渐削弱,同时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当下很多重点高校的门槛都设置成博士,可见普通本科学历已经不再具有就业优势。

(三)大学生的就业盲从心理严重

大学生的盲从心理是比较普遍的,从高考走向大学时,对专业的选择比较模糊,而在毕业之后,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岗位更加迷茫。很多学生在专业和就业的选择中,很容易受到家庭、身边朋友的建议影响,而自身没有比较明确的就业观和发展方向。其实,这也跟我国的教育机制有关。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在大学,学生受到的都是封闭式教育,所接触的知识面也大多来源与课本和网络,而对于真实的社会情况还无法深入了解,眼界也比较狭窄。特别是大学教育普及以后,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没有感受到就业形势所带来的压力,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认识社会、体验社会。而且在自我目标和理想的认识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对于自身的喜好、优点和缺点,也没有进行比较全面的反思,导致在面临就业时,只能跟随大众方向。还有许多学生在毕业之际,仍然徘徊于就业和深造,不能准确自我定位,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2]。

(四)大学生基层工作的意愿较弱

当前95后已经开始成为了新一批的大学毕业新生,这批学生有着独立的个性,追求自由发展,同时很容易接纳新鲜事物,想法奇特。特别是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给予的优越条件使其从小就生活在良好环境中。这也使得很多学生缺乏了一定的吃苦精神,对于一些基层工作还没有太大的兴趣,比如山区支教、西部支援等,学生自身的畏惧加上家长的担忧和劝阻,也使得很多基层工作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也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存在些许精英意识,对于高薪资、高福利的工作岗位更加青睐,不愿去考虑基层工作,缺乏了大众就业观和普通劳动者的意识,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引导

(一)树立明确的就业教育目标

就业教育的目的是核心和基础,只有明确了目标,树立正确的认知,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改善。首先,就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就业指导,仅仅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和方向的建议,或者联合一些用人单位来提高就业率。这对于教育引导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教育指导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掌握社会发展的实质,从而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来实现就业。也就是说,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论是其毕业之后,还是在今后的转型、跳槽等发展中,都能够成功就业。其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很多毕业生由于缺乏对自身和社会真实的认知,导致在就业选择时出现较多的偏差,比如对工作的环境、城市、地区等,都存在一定的错误观念,从而减少了就业机会。因此,教育引导需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当下全国范围的人才需求和就业待遇情况,比如一些西部地区及二三线城市,其实仍然有许多发展机会,也有更多岗位对人才极度渴望。只有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从本质上改善当下的就业问题[3]。

(二)加强教育引导的系统性

第一,要丰富教学内容,除了要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以外,还要从就业形势、当下的政策以及择业技巧等方面来实施教育,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提高他们吃苦耐劳的意识,培养良好的抗压耐力,才能适应当下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还要完善有关职业方面的知识教育,包括一些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创业理想的传达,帮助学生掌握规划职业生涯的方法,以促进其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中能够更加稳定的发展。第二,要提高学科的交叉性,教育引导应该贯穿到所有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某一个专业的教学时,应该重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引入和融合,特别是对就业教育有帮助的,比如社会心理学、思想教育以及金融经济学等。第三,延长对学生教育引导的时间,就业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应该将其贯穿到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因为正确的就业观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从学习、见识、体验等一系列行为中,慢慢纠正和养成的观念,才是最牢固的、可信的,才能给大学生正确的道路指引[4]。

(三)加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

对大学生就业的教育引导不仅仅是关系到其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对其今后认识道路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重视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其深入融合到具体的引导实践中。首先,要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教学,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和选择不同的教育引导内容,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就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其次,要对学生实施职业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树立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能够对自己进行科学、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和不同专业的学习任务,来创建科学的教育引导工作机制,包括相关的咨询、职业指导,或者创办一些教育引导活动等。最后,可以将毕业生和非毕业生分开来进行教育和引导,比如针对毕业生,可以开设相关的指导讲座,针对职业和就业情况来进行讲解,对毕业生的就业倾向进行引导,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基层工作中,改变固定的、不正确的就业意愿,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等[5]。

(四)加强教育引导的师资力量

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教育引导,实现教育的目标,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就要有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提高对就业引导教育的重视度,加强认知,要站在大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才能设计出更加专业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案;其次,要加强对教育引导的资金投入,很多高校已经设立了专业的就业教育引导机构,但是一部分学校的这类机构还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无法进行有效引导。高校应该聘请一部分有丰富就业经验,对市场、企业以及职业选择有深入研究和了解的人才,担当队伍的领导者,提高整个师资力量的专业性。而且引导队伍不仅仅知识做一些信息发布和联系企业的工作,而是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技能各方面进行教育。最后,要提高师资队伍对大学生的了解度。就业引导机构必须与高校各学科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向以及动态,了解他们的专业特点,结合对市场和企业岗位的实时调查和分析,从其就业方向、个性养成以及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进行针对性教育和引导[6]。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需要高校以及社会引起高度重视。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施,是当下最有效的措施,如何来科学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关键。因此,高校要深入研究当下就业形势,结合大学生的个人特点、专业性、发展需求以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来进行针对性教育,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 09:00:36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2: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
中国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 1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