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瑾 北京印刷学院
在功能强大和功能性强的世界中,在设计和插图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要把情绪和人性简单化。的科普教育人道金斯,曾经在科普插图《自然的魔法》一书中,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这样写道:“我要向你证明真实的科学认识的世界有它自己的魔法——就是我所说的诗意的魔法:单纯的奇妙。奇妙而真实,因为真实而奇妙。”阅览一本优秀的科普插图读物,如同走进魔法世界。
一本科普插图,首先要了解科普插图的现状。一提起科普插图,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童年时的启蒙科普插图书《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应该是大部分人的启蒙科普书。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几乎所有科普书上的小插图都是手绘的插图,为什么不用真实的照片呢?真实的照片科普效果岂不是更好更加直接?我对自然类的图书比较感兴趣,所以从读者角度来看的话,用手绘图代替照片可以更加具体更加细腻地表现一些生物特征。举一个例子,比如梧桐的叶片是裂片三角形,基部心形,你来看一张梧桐叶子的照片,仅仅只是一片绿叶子嘛,叶脉几乎看不清楚。但是如果是手绘图,我们可以去掉颜色,去掉其他的干扰信息,单独描出那三根叶脉,与基部心形的重点叶脉了,简单明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插图的原因。
插图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文字,帮人们理解文字而出现的,所谓一画胜千字,所以插画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画面的表达能力,二来是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的风格会给人传达出不同的信息,线条写实风格与清新水彩风格是时下最流行的两种。植物动物与少儿类的科普插图种类繁多,但是对于给成年人看的科普类插图相对较少,我的工作重点是通过“人性”的概念展现出来,这是思想和程序的核心和关键的组成部分,插图,设计和项目总结,进入我的想法,文本和插图。在我看来,在创作方面,可能性是通过简单的方法来研究科普的;了解他们的内涵,理解,然后专注于他们的弱点。这是一句对我来说很重要的话:“只有一个可以笑自己的人,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真实色彩,从而表现出真正的伟大”。我已经学会了遵循这种方法:通过想到他们正在寻找的东西,而且还会受益于他们,从而深入了解并获得兴趣。
光影的变换,对光线的统一,背景与肤色的融合度,环境色的加入以及研究色彩与人物形象性格的搭配是很重要的。插图是科普作家和读者交流的一条彩色纽带。科普插图色彩上的搭配也是决定插图质量优劣的前提,我根据物体固有色,整体地处理每一幅画面不同主要色调,适当添加我本身的颜色感觉,用色彩语言刻画客观对象。我在创作时思维具有跳跃性,我会用不同的表情细节表达出不同的个人情绪。运用我的审美,尽可能的表达出来自己的个人风格。在进行创作时,我认为色彩具有渲染情感、刻画角色和区别角色的功能。豆沙色表达弱小温和,普蓝色表达凝重,鹅黄色表达希望与阳光,每一张都有不同的主题色。所以在色彩运用上,不能求亮求艳,过于突出的颜色使画面的整体感也会受到影响,造成画面风格不统一,反而会起到让人看起来不舒服不统一的效果。
我更喜欢淡雅色彩,各种不饱和的莫兰迪中灰色调,雾霾蓝,静谧粉,干玫瑰色,鹅黄,普罗旺斯色,雨过天青色等。通过色彩语言清晰的描绘人物。最后,在插画创作时放开视野,我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各种的尝试,比如坦培拉,水粉、水彩、国画、版画、数码绘画等,跟一段文字相比较,一幅优质的图片能传递的信息无疑更多、更直观清晰。科普类图书出版者要根据读者们更关注视觉效果这一特点,加入插图以增加感染力,扩大信息范围,不能仅仅把插画看成是对知识的解释、补充,而是应看成与文字并行的表达方式,它有助于帮助我们得到进一步的启发、联想或补充文字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想象力,因而留下文字所不能给予的深刻印象。
创意是必不可少的空气。无论在任何专业和作品中,都具有无法比拟的重要性,而插画创意的头脑风暴,也与其他专业有着些许差别。“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这并非出自插画师之口,而是由地球最强大脑爱因斯坦老师所提出。丰沛的想象力对于插画师的重要性更不必言说,创意的浮现脱离不开大量的积累学习与社会实践,首先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积累小的元素创意来打破最初的思维障碍壁垒,创意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而构图则是插图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自己心智的囚徒,所以我们才会有各种各样的二元论。
我在创作时就想到,如何可以在众多科普中被人关注到,每一张在画的时候我都将自己带入角色之中,感受他们的感受。在插图创作中,每一张作品都是自己殚思竭虑的结晶。调整作品就像调钟表一样精细。直到达到我心中最完美的时刻。整个插画创作到现在已经完成,插画创作是令人期待与折磨并存的事情。想创作出很棒很棒的作品,是十分考验耐心,灵感与审美的事情。这些过程中会出现让自己,让老师不满意的作品。在修改中进步,在琢磨中进步。在创作插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去享受这个不停出现新想法新惊喜的过程。看着自己的想法在笔上从淡淡的线条,慢慢成长成一幅完美的作品。这才是让我心满意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