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如何发力融合发展

2019-03-21 17:06赵婷婷
传播与版权 2019年7期
关键词:出版社数字融合

赵婷婷

(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3)

一、出版社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在这个背景下,对处于融合发展关口的出版业,如何结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政策实现自身融合发展越来越值得出版社深思。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移动互联时代的扑面而来似乎猝不及防,融合发展成为出版社发展的必然趋势,微信公众号、电纸书、微博、头条号等新型媒体层出不穷,以大数据应用为先导,构建高度集约化的数据运营管理平台,全面覆盖选题策划、内容审读、出版印刷、精准营销、产品发布、发行销售、物流配送、物资供应、版权管理和融出版运营支撑,对原有分散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对传统出版流程进行优化升级,实现选题策划精准化、内容生产协同化、审校流程信息化以及产品发布定制化,实现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和产业拉动的目标成为出版社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二、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多重压力

目前,大多数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思维融合不够,内容生产者的身份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内容融合不够,数字化内容开发深度不够,附加值较低;机制融合不够,出版社几乎都成立了数字产业部或者新媒体中心,但职能往往是单纯地将现有的传统资源和编辑流程数字化,甚至是纸质出版流程和数字出版流程同时进行,没有真正达到互补互促的作用,更没有把融合的理念深入到选题策划和论证的基础环节;人才储备和投入不足,人才是出版行业的核心,而目前,特别是传统出版社,技术人才存在极度匮乏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转型融合发展的进度;项目自主开发力度不够,较多依赖技术厂商,然而,如果掌握大数据的技术厂商开始大规模做书,出版业将会发生什么?

出版物早已不再以单一的形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过去,一本书主要通过文字和图片将内容呈现给读者;现在,出版机构开始通过音频、视频、互动小游戏、AR/VR等技术,用更为立体直观的方式将内容呈现给读者,或者以书中内容为基础延伸出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因此,如果出版社还不能从思维与观念上发生根本改变,长此以往,将失去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版业的竞争优势。

三、出版社融合发展策略

(一)优化出版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平台

通过基础平台建设、数据管理建设、应用平台建设,为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印数提取、成本控制、库存监控、发行营销等提供实时、有效的大数据支撑。

1. 基础平台建设。通过建设和完善协同办公系统,进行出版流程数字化再造,集中管控系统,各业态ERP系统和数字转型各类支撑服务系统,构建以市场运营为驱动、业务流程为基础、财务管控为目标、协同办公为手段的管理信息系统,要着力解决制约主业发展的供应链问题,推动出版社数据管理标准化及深度应用。

2. 数据管理建设。以建立数据总线系统为目标,打通各出版单位之间的“信息孤岛”,建设主数据系统和数据采集加工系统,结合出版行业CNONIX标准,完成对各出版社数据的结构化存储。通过数据服务总线系统,实现经营管理数据的连通和共享,建设“数据管理驾驶舱”,完成经营管理数据的多维度展现。

3. 应用平台建设。即用数据支持管理决策,建设大数据经营决策分析平台,通过算法建模,重点聚焦用户画像、产品画像、竞品分析、舆情分析、精准营销、智能预测,为出版单位精准选题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应用。

(二)创新内容生产,拓展和深化内容融合

内容是出版的根本,是核心竞争力,是决定生存发展的关键。立足于覆盖数字出版的全产业链,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新媒体、新渠道,实现从纸书到电子书、有声产品,以及微电影、影视、电视剧、动漫、游戏等产业链的延伸。

1. 数字化内容加工平台建设。出版社要主动适应消费群体多样化、分散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将内容数字化、碎片化形成知识库,提供“超媒体”数据增值加工服务,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VR/AR等数据知识型加工,使数据成为多维度、多用途、高附加值的数字资产,实现“一次加工、多次出版”,即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服务方式。

2. 线上与线下融合平台建设。全媒体、全渠道、全介质是当前图书出版营销的必然趋势,电商、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微店等线上营销和传统的线下营销,构成全方位立体化营销形态。通过在线教育、专业出版、大众阅读、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五大数字转型运营板块的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较高品牌影响力、盈利模式清晰的数字内容产品,打造标准化、品牌化、高附加值的数字产品及服务矩阵。多元化的营销环境促进出版社构建融合共生的营销体系,从而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和跨界融合发展,出版社要顺应大势拓展内容传播渠道。

3. 数字产品标准化平台建设。以统一化、通用化、模块化为建设原则,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规格,全面再造出版社业务流程、项目管理模式、内容数据标准、产品架构体系,建立高水平的数字化全流程业务管理模式、内容加工存储标准和数字产品结构,形成覆盖面广、适用性强的数字化标准体系,数字产品的成熟标准参照《GC ZX 4—2014 MPR技术应用规范》MPR等产品标准执行;新技术标准参照《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通用规范联盟标准》AR/VR/MR等产品标准执行。对数字产品的功能设计、业务流程、服务模式等进行规范,建设开放型数字平台,充分集成核心技术,增强出版社自有数字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建立及时的标准动态维护机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实现提升整体生产、运营和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的总体目标。

此外,逐步推动融合发展向智能化迈进,重点推广以RFID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面向出版、印刷、库房、配送、发行一体的物联网应用体系及完整解决方案,进而提升生产管理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并以实验室为主导研究语音识别合成、计算机感知、智能翻译、机器人和生物传感等技术的应用,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内容和科技的融合,全面提升融合发展科技含量,并探索出版行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三)从市场需求出发,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出版社要顺应跨界融合的大趋势,积极打造出版周边产品,围绕“出版+”“文化+”进行资源整合。统筹出版社内容资源、作者资源和市场运营资源等优质资源,发挥集约优势,深度挖掘资源价值,整合各出版社内的大众阅读、专业出版、在线教育、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五大融合发展运营资源,整合线上线下双重渠道,建立秩序化、协同化、集约化的内部运营体系,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用户流量变现。

1. “大IP”的整合开发。梳理出版社的内容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版权情况,按照不同分类体系设计IP开发方案,将数字出版、数字教育、数字动漫、有声读物、网络游戏、应用软件等主要数字内容开发手段工具化、产品化、服务化,深度挖掘内容资源价值,同时升级作者工作室,与优秀作家长期合作,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电商、客户分析、竞品分析等数字化服务,形成强有力的“大IP”开发战略,逐渐由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变。

2. 数字产品线集成。以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为前提,随着数字产品标准化和项目实施标准化的深入,依靠新媒体运营团队集约市场资源,形成大教育、党建、阅读云等2B产品线,形成自出版、电子书阅读、其他虚拟产品等2C产品线,打造重点IP精品内容为牵引、定制服务为支撑的数字产品矩阵,实施数字产品带动战略。

3. 知识付费平台。有声市场是一个脱胎于出版圈的音频内容平台,有声书已经成为移动内容消费的主力,出版社依托自身丰富的内容资源优势,建立了自己的演播厅,自己策划、录制有声书,并将成品授权给音频平台。同时,也有将一部分有声书版权直接转售给音频内容平台,由平台负责录制和运营。这些平台提供的有声书主要来源于纸书原文朗读和二次解读,将内容与新媒体、新技术、新形态相融合,读者能借此享受更高效的“纸听同步”服务。

(四)强化人才机制的改革,建立全员创新的运营机制

全媒体时代,内容生产者已经不能仅仅是案头编辑、校对,如何全方位提升出版社编辑的业务素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融出版下的人才转型;如何通过人才机制改革,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学习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如何通过薪酬制度的调整与激励机制,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也是出版业转型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 编辑创新引导。出版融合一定要从行业的核心参与者入手,编辑是出版行业的核心,编辑的创新发展是行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成立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层面统筹安排;要组成融合发展领军人才库,从技术层面、业务层面,尤其是市场运营方面,对出版社数字转型项目、数字产品建设进行整体把控,形成专家团队相互支撑决策机制。建立融合发展重点部门、重点企业、重点岗位专项推动的带动机制,提升应用水平,创造融合发展新增量。同时要强化人才机制的改革,通过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编辑的积极性,吸纳优质人才进入出版领域,为出版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增添新的血液。

2. 激励机制建设。要围绕融合发展打造创新型企业文化,引入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激发潜能的激励机制。要通过全员考评、项目组合、绩效评价等办法,建立全员创新的运营机制,实现全业务、全岗位覆盖,培养出一支涵盖技术、内容、管理、运营的复合型融合发展人才队伍。要培养出一批在行业内有影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创新示范者、能力优秀的管理者。

四、结语

出版社要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就必须转变传统出版人固有的思维定式,优化出版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平台;创新内容生产,拓展和深化内容融合;从市场需求出发,实现跨界融合发展;强化人才机制的改革,建立全员创新的运营机制,从而构建融合“线上”和“线下”,全媒体、全流程、全渠道的数字产业布局,让融合之势如同星星之火,逐渐燎原。

猜你喜欢
出版社数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等待……
《融合》
答数字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数字看G20
石油工业出版社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