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我国文化失范现象与正确引导

2019-03-21 17:06
传播与版权 2019年7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刘 婷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①“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②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把文化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是亘古不变的文化初心与使命。

一、文化自信与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所有成员共同享有的精神家园。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等,凡世人以社会成员所获得之能力和习性的复合性整体之谓”。③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的,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实质的,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④文化自信是指国家、民族以及政党在清晰的认识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进行充分肯定,是一种心理的认同、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一种正确的心态,是对自身文化精髓的传承、弘扬以及创新。

(二)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就必须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打上坚固的底色。这个底色就是拥有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的重要根基,它代表着社会成员对国家与民族的充分认可。只有文化自信,民族才能得到昌盛;只有文化自信,国家才能富强;只有文化自信,发展才能持久。

1. 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软实力根基。如果说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改变世界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文化影响世界的世纪。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根脉,它是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中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构建的“地球村”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信仰的人们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地自由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不断融合,同时也引起了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激烈交锋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剧烈碰撞。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当代文化发展趋势,要有迫切感、使命感,要不忘初心,用世界性的眼光,在保持本民族的优良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

2. 文化自信是凝聚精神动力的历史根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条件,是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进行自我肯定的重要表现,也是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文化这个灵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新时代,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育文化的高度自信无疑成为激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内在需求。文化自信是凝聚精神动力的历史根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定海神针。

3. 文化自信是筑牢思想基础的精神根基。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来说,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血脉和活的灵魂,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神圣标尺,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展现国家气度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所以,我们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走中国道路,离不开哲学精神的引导、历史经验的借鉴、文学力量的推动。激发出文化自信这个精气神,道路自信才会有相应的历史依据和精神支撑,中国道路才会展现出它本来的软实力。可见,文化自信是筑牢思想基础的精神根基。

二、当前我国文化失范的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主流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因而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然而,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在全媒体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能够通过更多渠道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多元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文化失范现象,助推了多元的社会价值观,一定程度上造成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

(一)娱乐文化使主流文化“去中心化”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国家有关部门在近五年中推出了系列政策,包括“限娱令”“限外令”“限韩令”等,希望从宏观角度把控娱乐文化的发展趋势。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备案管理和违规处理的通知》,要求受到总局整改、警告、停播处理的节目,一律不得复播、重播或变相播出,也不得通过各种形式转移到互联网新媒体上播出,受到警告的节目须立即退出黄金时段。

为什么国家有关部门要几次三番颁布“限娱令”?以当下的电视节目为例,普遍存在一些非娱乐节目不断被停播、被限播或被挤出黄金时间播,如益智类的《读书时间》等文化类节目被停播了,《文化视点》等文化类节目被限播了,文化品牌类专题节目如第六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等被改在晚上10点后播出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娱乐节目。

央视每周晚黄金时间段几乎被娱乐节目占据,如《向幸福出发》《幸福账单》《越战越勇》《黄金100秒》《我爱满堂彩》《综艺盛典》《开门大吉》《回声嘹亮》等。如地方台的相亲类就有《非诚勿扰》《爱情保卫战》《门当户对》《全城热恋》《非常完美》《天作之合》《相亲相爱》等。仅2018年真人秀节目就有江苏卫视的《蒙面唱将猜猜猜》《最美的时光》,湖南卫视的《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我想和你唱》,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网络综艺节目有《偶像练习生》《创造101》《这!就是街舞》等。真人秀类节目的大腕明星的一季收入数字惊人,高达数千万元,占成本的70%~80%。有的地方台由于电视节目把关不严,造成娱乐节目和低俗节目泛滥成灾。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上,有的制作方只是追求场面的宏大、景观的炫丽、大腕的明星,刻意追求畸形的高收视率,而在节目内容方面却鲜有人下大气力。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旋律的社会各界精英和往昔英雄模范则不见了踪影。

国家广电总局在一次答记者问时指出:“节目形式重复,同质化严重,造成电视资源浪费。有的节目为博得关注,不惜降低节目格调,大肆宣传绯闻轶事,传播错误价值观;有的节目充斥着炫富拜金现象,甚至嘲笑耍弄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有的节目以展示病态、丑态刺激观众,造成不良影响。”⑤总之,当前我国的传播内容已经呈现出一种病态,其低俗化倾向已经成为业界制作节目的潜规则。娱乐至上、思想靠边、忽视审美、拒绝责任,这些都在激进中上演。“情感类节目被商业化操作,学术类、科教类节目向‘娱乐’转型,访谈节目在煽情之余热衷于挖掘隐私,娱乐节目则大量同质化”⑥,这已经成为社会所不能承受之重。

(二)网络文化使信息传播“去议程化”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过:“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⑦在互联网时代到来前,传统媒体在文化传播中为了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一方面需要进行议程设置,即通过信息供给与议题安排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关注的焦点及事实真相的判断;另一方面受传播载体的制约,信息在进入传播过程前,必须经把关人的严格筛选与审查,这使得传统媒体承载的信息量相对有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传播格局,在网络的赛博空间里,每个人都是中心,网络的平等氛围使受众的主动性大幅度提升,但“网民记者”发布信息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忽视了责任意识,再加上网络传播管理权、控制权的弱化分散,对信息传播的质量无力要求,因此信息必然海量化、碎片化,许多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值得质疑。信息的良莠不齐,致使受众失去了正确判断与选择信息的能力,无法过滤无用信息,无法剔除垃圾信息,无法接收有效信息,反而限制了观众的视野,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影响了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正如西美尔认为的“文化最极端的内在危险在于人们在根本不存在的个人价值的层面上寻找个人价值”。⑧

(三)文化殖民使民族文化“去认同化”

文化凝聚着整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承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地球村里多元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与冲突。虽然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共谋和平、共享和平,中国人的字典中没有“国强必霸”的逻辑,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国与称霸世界的基因。

然而当今时代是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的时代,谁的传播力强大、传播手段先进,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今天美国等西方世界利用先进传播手段与信息发布权,已成为信息主宰国。据资料统计,信息流量中,有2/3多来自美国,日本为7%排在第二,德国为5%排在第三,中国只占信息输入流量的0.1%、信息输出流量的0.05%。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英语语言传播占信息传播总量90%多的巨大优势,借着“自由”“民主”“人权”,对我国进行“普世价值”渗透,它们大肆宣扬“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新殖民主义”思潮与西方政治制度、西方价值观,同时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用“文化殖民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手段,淡化消解我国的民族文化。

三、破解文化失范的正确路径

(一)根植大众沃土,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众需求

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要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互动机制。过去公共文化机构给什么,人民群众就看什么,现在很多地方升级服务方式,变政府“端菜”为百姓“点菜”,这是非常好的尝试。但是,一方面,由哪些人点菜,点什么样的菜,这些菜怎样满足各类群众的需求,都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和制度设计来解决;另一方面,并不是群众想看的就是好的,比如电视节目与网络直播问题,由于法律监管不到位,出了很多问题,这都需要公共文化的服务做好群众需求与价值导向的平衡。

例如,观众选看电视节目,其目的在于获得更好的精神享受,因此制作方要尽可能提高节目的文化内涵。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是首档大规模全民参与的综艺文化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与赏析,引导全民学习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悟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节目之所以获得强烈的反响,不仅在于选手的优秀表现、主持人的博学多才,更在于古诗词文化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观众从节目中更多地了解了古诗词的文化背景、诗词内容以及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品位如此彰显的还有《朗读者》《见字如面》《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多档文化类节目,被誉为“综艺文化清流”。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提升当下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显得十分必要。

(二)善用传播规律,把握网络文化传播的时、度、效

西方国家的政党为了传播自己的执政理念,扩大在选民中的影响都建有政党专属网站,部分政要精英为了方便与选民的对话与沟通,也建有个人网站。网站成为政党之间进行宣传交流、政治活动的窗口。

在信息过剩的互联网平台上,网民群众的注意力和认可度成为稀缺资源,而兼具党性原则和权威特性的官方主流媒体履行着社会的守望功能,肩负着群众的信任重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视野”“议程设置”和“舆论导向”,在互联网精神文明传播中具有统揽全局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在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依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利用互联网传播规律,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把握好传播内容的时、度、效,才能在宏观格局中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时”,即最佳时机,不滞后也不超前;“度”,即区间数量,报道次数、区间、强度等,都要掌握好分寸火候,注意量变质变关系;“效”,即实效质量,既要尊重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群众认识事物真相,取得最佳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用户思维”完美结合,注重个体利益和大众好恶,把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作为追求目标,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相适应。值得一提的是,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大V”的作用不容小觑,他们既可以将精神文明建设毁于一旦,也可以将其推上高峰之巅。集中培训意见领袖的网络媒介素养和马克思主义意识观念,加强思想引领和政治吸纳,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文化及道德素养的传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软实力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中国文化“走出去”同其他国家开展多渠道、多层面的文化交流,主动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不仅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且有利于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下全球的文化格局,我国总体上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高文化的传播力与创造力,创新文化的宣传方式与创新方式,有效地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文化。关于这一点,还要时刻牢记并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四、结语

习总书记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他还说:“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这两段话告诉我们,我国要树立的文化自信不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而是一种建立在开阔的历史胸怀之上的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无比坚定的笃信;我们强化的文化担当,不是一种狂大的妄想,而是一种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自觉、拥有着强大的文化自信基础上扎实稳健迈进的方向。

唤起广大民众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从实质上看,是要唤起其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逐步建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着力唤起这种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时代担当。面对西方的文化冲击,始终保持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和意义的清醒认知。同时,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内在意识上的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这种责任,应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担当,是一种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是一种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担当,更是一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条件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担当。

注释:

①摘自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②摘自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的讲话。

③平野健一郎.国际文化论[M].张启雄,冯青,周兆亮,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23.

④王仲士.马克思的文化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2-28.

⑤广电总局揭“限娱”原因:形式雷同宣传低俗拜金.中新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10/27/c_122203127.htm,2011-10-27.

⑥赵玙.电视节目不可放弃文化担当[N].光明日报,2011-10-25(002).

⑦(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⑧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61.

⑨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

⑩李淑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路径[A].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第2辑)[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0.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